2024年12月31日
陆军装备

钢铁的旋律——二战意大利装甲部队编制(基层篇)

这篇文章为大家介绍二战时期意军装甲部队基层单位的编制,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意军装备的电台型号及大体性能、意军坦克营以下单位及自行火炮部队的编制、意军装甲部队涂装识别规则。

一、意军装甲车辆装备电台情况及指挥坦克型号

1940年6月意大利加入二战时,由于战争准备严重不足,意军装甲车辆只有极小一部分配有车载无线电台。占据意军装甲车辆绝大多数的L3/35根本没有电台。意军以L3/35底盘开发了L3指挥坦克,配备一台RF 3CV型或RF 1CA型无线电台,还有少量进口的德国西门子电台。但是,L3坦克的底盘实在太小了,要把左侧炮塔的2挺机枪拆掉才能装得下电台,所以L3指挥坦克并不实用。

刚刚入役的M11/39、M13/40坦克在制造时给电台预留了位置,但是由于意军电台生产跟不上部队需求,当时只有连长及以上等级指挥部坦克才能安装1台RF 1CA无线电台。

1941年夏季以后,意军电台产量增长,能够为每一辆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车配备无线电台。意军标配的坦克电台是RF 1CA型。此外,意大利开始上马一系列指挥坦克项目,利用坦克底盘制造指挥坦克,加强了装甲车辆之间的指挥协同能力。这里将二战中意军开发的各型号指挥坦克整理如下。

    从整体上讲,按照配备单位不同,意军的指挥坦克有“无线电中心”(Centro Radio)和“自行火炮指挥坦克”(Carro Comando Semoventi)两大分类。前者用于坦克营,后者主要配备给自行火炮营。

注意:同一种底盘的“无线电中心”坦克与“自行火炮指挥坦克”在外形上有很大区别,但为了更直观地与普通坦克区分,下面介绍编制时提到的指挥坦克的图例用的都是“自行火炮指挥坦克”。

二、意大利装甲部队编制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二战时期(及之前)的意军装甲部队基本单位的编制。

首先,意大利军队没有装甲部队,直到今天都没有。意军装备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的各单位成分复杂,分别隶属步兵科(Arma di fanteria)、骑兵科(Arma di cavalleria)、炮兵科(Arma di artiglieria)等。一般来说,驾驶坦克冲锋陷阵的坦克车组隶属于步兵科下属的坦克兵(Carristi),但是神枪手步兵(Bersaglieri)和普通的步兵(Infanteria)也有部分单位换装了机械化装备。1999年后,坦克兵改隶属骑兵科。意大利军队内部经常有呼声要求建立独立的装甲兵科,但这个愿望到今天也没能实现。

  1. 坦克部队

    这一部分内容讲解意军坦克营、坦克团等单位的编制。这些单位初期扮演的是支援步兵的角色,后来逐渐成为突击的刀锋。

(1)轻型坦克营

     1938年以后,意大利陆军颁布法令,要求原先的突击坦克营(Battaglione carri d’assalto)改称轻型坦克营(Battaglione carri Leggero),仍然装备L3/33和L3/35坦克。由于意大利进入二战时仍保有1320辆L3坦克,新的坦克还没有进入现役,意军保留了大量轻型坦克营,除了一部分在战争中损失或改编外,还有一部分轻坦克营一直存在到1943年。

轻型坦克营总共装备40辆L3/33坦克或L3/35坦克,除营部保有1辆坦克外分为3个连。轻型坦克连下辖1个指挥排和3个轻坦克排。指挥排配备1辆L3/35坦克。为了加强火力和更好地配合步兵,轻型坦克营中部分坦克加装了20毫米反坦克枪,每个坦克排拥有3辆L3/35坦克。营部和连部的L3/35配备RF 3CV型或RF 1CA型无线电台,连以下指挥和通信则完全依靠旗语和手势。

另外一些资料指出,意军轻坦克营在当时有另一种编制。营部拥有1辆L3/35坦克,下辖3个连。每个连分为连部和3个坦克排。连部有1辆连长座车和2辆备用坦克,每个坦克排编制4辆L3/35坦克。这种编制的轻型坦克营配备有46辆L3/35坦克。同时,意军新组建的各中坦克营也计划采用此编制,但大部分由于匆匆投入战场未来得及按照编制整编。

1941年后,意军坦克营营部的坦克数量增加到4辆,其中2辆是装备无线电台的指挥坦克,其余2辆L3/35保留武装,担任营部警戒。

(2)中型坦克营

二战初期,由于新式坦克产量低下,意军无法给全军换装M系列坦克,只能一个一个地组建中坦克营后配备新出厂的坦克。意军第1-6中坦克营采用极初期的编制,除了营部配备的一辆M系列坦克之外分为2个中坦克连和1个直属坦克排。中坦克连包括配备1辆中型坦克的指挥排和3个配备5辆M系列坦克的坦克排,共有16辆坦克。营直属坦克排拥有4辆M系列坦克。整个坦克营的坦克数量为37辆,仅有营长及连长指挥车配备RF 1CA型电台。

1941年年中以后,意大利装甲部队开始从罗盘行动的毁灭性打击中恢复过来,M13/40成为意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此时,M13/40坦克配套的RF 1CA产量终于跟了上来,基本能做到每一辆新出厂的M13/40坦克都配有电台。第7-17中坦克营采用1941年的新编制,将原有中坦克营编制的2个连扩充为3个连,取消营直属坦克排。营部的坦克数量增加为4辆,其中2辆是负责通信的指挥坦克,其余2辆是营长座车。这样,一个中坦克营的坦克数量增加到52辆。

但是,M13/40和M14/41坦克在作战中越来越力不从心,前线需要威力更强大的坦克。同时,意军将一部分M系列坦克底盘的产能转为生产75/18自行火炮。因此,意军从1941年9月后制订了新的编制。

第18、第19中坦克营采用新的编制。营部仍然装备2辆M14/41或M15/42坦克和2辆指挥坦克,其下的第1连仍然有16辆M14/41或M15/42坦克,第2、第3连改为各装备12辆75/18自行火炮。1943年组成的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枪骑兵团与之类似,但由于是骑兵改编,所以在编制上有些差别。该团下属的3个坦克大队(相当于营)中各自的第1个中队配备25辆M15/42坦克,其余2个中队配备75/18自行火炮。

1943年4月以后,意大利军队在本土建立第1“M”装甲师,并以德国输送的三号坦克、四号坦克及三号突击炮组成营级的“母狮”装甲群。墨索里尼倒台以后,意军计划将“母狮”装甲群置于第131坦克团指挥之下,并调第19中坦克营加入建制,但最终未能实现。

(3)坦克团及直属单位

在1938年大规模改革和扩充装甲部队后,意军新建了第31、第32、第33共3个新的坦克团。这些坦克团是为了加入装甲师中参与前线作战的,因此具有固定的编制。1939年,以上3个坦克团的编制如下。

二战初期的意军坦克团编制有多种,其中以2种最为常见。一种编制的坦克团下辖4个轻型坦克营(40辆L3/35坦克),另外在团部拥有4辆L3/35坦克,其中2辆是配备RF 1CA无线电台的指挥坦克,其余2辆坦克保留平常武装,作为指挥官座车。全团总共有164辆L3/35坦克。

另一种坦克团的编制则基于另一种轻坦克营编制,同样拥有4个轻坦克营(46辆L3/35坦克),团部则没有坦克。全团共计拥有184辆L3/35坦克。不久以后,M系列坦克陆续进入服役,意军开始筹建初期型的中坦克团。这种坦克团团部同样不配备坦克,下辖3个中坦克营(编制46辆M11/39或M13/40坦克)共138辆坦克。然而,由于意军花费了大量时间恢复装甲部队实力,此编制在真正落实之前就被新编制取代了。

1941年9月以后制订的新型坦克团编制仍然下辖3个中坦克营(此时中坦克营的坦克数量增加到52辆),但是团部的指挥连增加1辆坦克,指挥连下辖通信排配备6辆指挥坦克,另增加1个直属坦克群11辆坦克、3个预备坦克排共计15辆坦克。新型坦克团总共有189辆M13/40坦克。此外,考虑到战地防空需求,坦克团增编了一个装备8门20/65防空炮的防空炮连。
1942年6月,北非意军按照AS42编制进行大规模改编。装甲师下属的坦克团变动不大且坦克数量不变,仍下辖3个中坦克营(各装备50辆M13/40或M14/41坦克和2辆指挥坦克)。团部除了6辆指挥坦克以外,其余的27辆战斗坦克编为3个预备坦克排,每排9辆。团属防空炮连编制不变。

1942年10月以后,意军将骑兵所属的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枪骑兵团从巴尔干召回意大利本土。该团将马匹转交给兄弟部队,自身改称装甲团并陆续接收了坦克和自行火炮等装备。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装甲团采用全新的编制,下辖3个中坦克大队(相当于营)。每个中坦克大队分为3个中队,第1个中队装备21辆M15/42坦克,其余2个中队各装备13辆75/18自行火炮和1辆指挥坦克。大队指挥连拥有2辆指挥坦克。团部直属的指挥部中队下辖的指挥坦克小队配备5辆M42指挥坦克。第10预备坦克中队装备10辆M15/42坦克。团部还有一个防空炮中队,装备12门20/65防空炮。1943年8月,该团成立第10装甲大队,装备至多12辆M15/42坦克。

2、自行火炮部队基本单位

(1)75/18、75/34、105/25自行火炮营

1941年4月30日,意军根据陆军部法令利用第一批生产的30辆75/18自行火炮组建第4、第6自行火炮营。每个营下辖2个连,每个连包括4辆75/18自行火炮及1辆指挥坦克,营部指挥连下属的通信排装备2辆指挥坦克。每个营另外预备有1辆指挥坦克及2辆自行火炮。

1942年,75/18在北非经历了第一次战火洗礼后,意军改变了自行火炮营的编制,由原来的2个连增加为3个连,取消预备的自行火炮,其余部分不变。按照新编制,自行火炮营拥有12辆75/18自行火炮和5辆指挥坦克。1943年意军建立的1个75/34自行火炮营和2个105/25自行火炮营也遵循此编制。

(2)47/32自行(反坦克)营

47/32自行火炮参加实战比75/18要晚,作用是代替牵引式的47/32火炮,为基层步兵提供支援。47/32自行(反坦克)营一般配属给装甲师、摩托化步兵师以及1943年型步兵师,作为师属的反坦克营使用。根据配属单位的不同,47/32自行火炮营的编制也有所不同。

装甲师下属的47/32自行反坦克营有2~3个连。每个连除连部有1辆连级指挥坦克(配备RF 1CA和RF 2CA无线电台)和1辆普通的47/32自行火炮外,分为2个排,每排4辆自行火炮,其中排长车配备RF 1CA无线电台。营部指挥连下属的通信排有1辆连级指挥坦克。二连制营共有21辆47/32自行火炮,三连制营共有31辆47/32自行火炮。

配属步兵师和一些组建较晚的47/32自行(反坦克)营编制有所不同,一般由2个47/32自行火炮连和1个步兵连组成。47/32自行火炮连编制保持不变,步兵连装备索罗通S-18/1000反坦克枪,前期装备8支,后期装备20支。营部的指挥连编制扩大,拥有4辆47/32自行火炮(其中2辆为连级指挥坦克)。全营共装备24辆47/32自行火炮和8~20支索罗通S-18/1000反坦克枪。

意大利陆军各骑兵团也用47/32自行火炮组建了一些单位,其中第14“亚历山德里亚”轻骑兵团第13大队装备19辆47/32自行火炮,其余单位均是自行火炮与其他装备混合使用。

(3)第10自行火炮集团(90/53自行火炮)

1942年4月27日,意军将生产出的30辆90/53自行火炮成品其中的24辆编组为3个营,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第10自行火炮集团。第10自行火炮集团下属3个90/53自行火炮营,每个营除了营指挥连通讯排有2辆M41指挥坦克以外,分为2个连。每连拥有4辆90/53自行火炮、1辆M41指挥坦克和4辆L40弹药车。集团指挥部配备2辆M41指挥坦克。该集团是用90/53自行火炮编组成的唯一一支作战部队,共计有24辆90/53自行火炮、14辆M41指挥坦克和24辆L40弹药车。

(4)90/53自行炮兵营(卡车底盘)

意军通常将卡车底盘的自行火炮编制成独立的营连单位,针对装备型号和需求的不同编制有所差异,这里以布雷达52和蓝旗亚3Ro卡车底盘的90/53自行高炮营作为例子。
在1941年意军的90/53自行高炮营编制中,营部拥有1辆蓝旗亚3Ro卡车作为流动指挥所。每个营拥有2个连,每个连拥有4辆布雷达52底盘或蓝旗亚3Ro底盘的90/53自行火炮、4辆用作弹药车的蓝旗亚3Ro卡车(每辆车最多装载210枚炮弹)和1辆安装电台的蓝旗亚3Ro指挥车。电台共有4台,型号暂未查到,最可能是炮兵常用的RF2 CA型电台。全营共有8门卡车底盘90/53自行火炮、8辆弹药车及3辆指挥车。

3、装甲侦察部队基本单位

意军在二战初期并不重视装甲部队中的侦察工作,从1941年起才开始陆续组建专门的装甲侦察单位。这些单位大多隶属于骑兵或神枪手步兵,编制各不相同。因此,这里仅举出几个例子作为参考。

(1)第3“圣乔治”快速坦克(装甲)大队
该大队成立于1934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前,并在之后换装了较新的CV35(L3/35)坦克。1941年该大队参与出征苏联之前,编制中有61辆L3/35坦克。大队由指挥部中队和4个快速坦克中队组成。指挥中队有1辆L3/35。每个中队分为3个排,每排4辆L3/35轻型坦克。中队指挥排另有3辆L3/35坦克。为了更好地配合骑兵和神枪手步兵作战,意军将部分坦克换成了喷火型。61辆坦克中仅有大队长和中队长座车配备有RF 1CA无线电台。

(2)第67神枪手步兵装甲营
1942年2月25日,意军将新建的第18神枪手步兵团的2个坦克中队调出,加入另外两个坦克中队后组成独立的第67神枪手步兵营。该营的任务是前往俄国前线,替代撤回国内的第3“圣乔治”装甲大队。第67神枪手步兵装甲营编制包含营指挥部、指挥排及2个坦克连。营部配备2辆L6/40坦克,指挥排配备2辆无线电中心型L6/40坦克。每个坦克连拥有5个排,每排5辆L6/40坦克。坦克连的连部拥有2辆无线电中心型L6/40坦克。第67神枪手步兵营编制中共有58辆L6/40坦克。

(3)“尼斯骑兵”团第3装甲大队

该大队组建于1941年10月,一开始的番号为第132装甲侦察营,后改为“尼斯骑兵”团第3装甲大队。该大队编制中包括大队部指挥排和3个中队。大队指挥部装备有3辆AB41装甲车,包括大队长座车和通讯排的2辆AB41装甲车。每个中队装备有17辆AB41装甲车,分为中队长车和4个装甲车排,每排4辆AB41装甲车。全大队共计装备有54辆AB41装甲车。RF1 CA是AB系列装甲车的标配电台,除此之外,中队长车和大队部的3辆AB41装甲车额外配备有RF 2CA无线电台。

“尼斯骑兵”团第3大队原计划在1942年开赴北非,可由于战局紧急只得先期派出一个中队到北非作战,大队部和其余2个中队直到1942年5月才抵达北非前线,并增编了一个75/27炮兵连作为补充。

(4)第8“蒙特贝洛枪骑兵”团

     1942年7月25日,第8“蒙特贝洛枪骑兵”团在费拉拉成立,作为未来新型装甲师的装甲侦察集团(Raggruppamento Esplorante Corazzato,简称RECo),并在1943年陆续将装备和人员补充完毕。该团包括团指挥部、指挥中队和3个大队。团指挥中队有4辆装甲车、1个通讯排和后勤、机修单位。第1大队包括指挥中队(拥有4辆AB41装甲车)、第1装甲车中队(17辆AB41装甲车)、第2装甲车中队(17辆AB41装甲车)和第3摩托车中队(86部摩托车、10挺轻机枪);第2大队包括指挥中队(拥有4辆47/32自行火炮)、第4摩托车机枪大队(90部摩托车、10挺重机枪)、第5自行火炮中队(12辆75/18自行火炮)和第6自行火炮中队(12辆47/32自行火炮);第3补充大队下辖防空炮中队(12门20/65防空炮)和冲锋舟中队(12只冲锋舟和相应各种强渡器材)。

第8“蒙特贝洛枪骑兵”团的装甲战斗车辆总计有42辆AB41装甲车、16辆47/32自行火炮和12辆75/18自行火炮,并得到乘坐摩托车、装备轻重机枪的骑兵增援。该团的12门20/65防空炮可以空地两用。此外,该团具有一定渡河作战的能力。

出于节省空间的考虑,这里展示出的图片均缩小尺寸并转换成jpg格式,如果有朋友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原图,制作图片最初的文件也分享给大家。

想看png原图的pong友请看这里:https://pan.baidu.com/s/1be-wXO_kgYEKXm7to_WgZA,提取码:gxfu

大家如果会使用Photoshop或者对怎么做出这些图片感兴趣的话,请点击这里:https://pan.baidu.com/s/1iU-CioJyv2CV2nHKTd-_WQ,提取码:s1c4

参考资料数量很多并且来源十分复杂,这里不方便列出,感兴趣的朋友请来QQ群一叙,我们乐意分享。

三、意军装甲部队涂装识别规则

这一部分直接翻译自网站的一篇文章,本人刚开始学意大利语,水平还很有限,欢迎朋友们直接翻阅原文。
http://www.zimmerit.com/zimmeritpedia/ITALIA_sez_2.html

为了在战场上更好地识别敌友,意军装甲部队构建了一套自己的识别标识。由于意大利坦克电台直到1941年年中才开始广泛装备,使用旗帜和涂装标记就显得极端重要。
1925年开始,意军开始系统地给坦克涂上识别标记进行区分。1926年,意军涂装采用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作为识别标记。连指挥车采用圆形,排指挥车采用三角形,普通车辆则涂上数目不等的长方形色块。意军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坦克营(大队)中的各个连(中队),其中:
红色代表第1连(中队);
白色代表第2连(中队);
橙色代表第3连(中队)。

1927年坦克团(Reggimento Carri)成立后,开始采用多级数字番号。其中:
第一级用罗马数字表示,代表营番号;
第二级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代表营下属的连番号;
第三级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代表连下属各车编号。
不同级别番号之间要用一个点隔开。

当时意军装备的坦克有法制雷诺FT-17坦克、意大利产Fiat 3000坦克及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意大利称CV29)。对于CV29,意军将识别标志画在侧面和车体右后方,多级数字标志则涂在车体下部的正面和左侧。Fiat 3000坦克的几何图形符号则位于炮塔侧面和后面,多级数字标志涂在车体侧面的导轨上。
意军在1928年左右发布过一个临时指令,要求部队将几何图形改为空心,仅保留轮廓。但是从现存图片来看,并没有坦克的涂装遵循这一命令。
1931年,意军组建了装甲车营,但是只有蓝旗亚1ZM和菲亚特-特尔尼装甲车采用过这一套识别标记。炮塔的侧面和后部都涂有图形标记,数字标记则涂在车体两侧,一面是中队番号,一面是车辆编号。
1934年,第一批CV33坦克出厂交付军队,直到1935年才分配给坦克团与骑兵的“骑兵向导”团。
坦克团中的CV33坦克两侧都涂有轮廓状的几何图形,位于观察窗下的装甲倾斜部分,后部圆形舱门的正中央也涂有几何图形。数字标识涂在正面和两侧装甲板上。
此后,意军涂装规则保持不变,直到1936年9月15日坦克团由1个扩大为4个,并改称“步兵坦克团”(Reggimenti di Fanteria Carrista)。
1934年,“骑兵向导”团亦改编为快速坦克团(Reggimento Carri Veloci)。同时,意军下达了一条新的法令(第3026号法令),规定了快速师的新型识别标记。(此前,“骑兵向导”团的坦克在观察窗下方涂有团徽)。

根据第3026号法令,骑兵各大队和团的快速坦克应当将标记、名称和编号涂在坦克两侧用于识别。部分快速坦克仍然保留在观察窗下涂上团徽的习惯。
1935年,意军成立了第一个步兵坦克团,并下达了新的订单购买CV33快速坦克。这一批坦克的涂装标记仍然以旧法令规定为蓝本,但是考虑到接下来即将发动的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这些标记在非洲环境下的识别效果会大打折扣。

数字和图形标记均采用红色的珐琅涂成,位于坦克侧面观察窗下的倾斜面上;营番号标识与连番号的颜色一致,涂在左后方;营指挥车的标记与其他坦克不同,在车体两侧均有涂装;同一个连内的车辆使用相同的符号(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涂在车体两侧和后部靠右位置。(如上图)
1936年4月以后,意大利皇家陆军所有车辆除了战术识别标记外,还在正前方装甲板的左上方挂有铜质或铝质徽章(如下图)。该规定一直实行到1943年8月。

1938年,为了简化识别标记,意军再次修改了涂装标记的规则。这一次,意军修改地非常彻底。1938年3月29日,意大利皇家陆军发布第3099号法令,为突击坦克和突破坦克制订了新的战术符号。随后,随着坦克产量增加,坦克连由3个排扩大到5个排,意军在1940年9月又一次制订了新的战术符号(第4640号法令)。
各坦克连用彩色的长方形表示,表示方式如下:

陆军总参谋部第4640号法令规定:
·坦克与装甲车上的识别标记尺寸必须达到20×12(单位:厘米),并按照规定涂上代表各连的油漆(如上图);
·对于营部指挥车:“长方形内必须包含下属所有坦克连所对应的颜色(但不包括指挥连),上方要标明代表营番号的白色罗马数字”;
·长方形中的白色竖直条纹尺寸为2×12(单位:厘米);
·排长指挥车的长方形标记上方应有一个阿拉伯数字(颜色与所在连代表色相同),表示该车在排一级单位的特殊位置;这些数字必须高10厘米,宽1.5厘米,要求放在长方形的正上方中间位置,与长方形距离2厘米;
·所有装甲战斗车辆都要在车体后部右侧涂上代表营番号的罗马数字,后部左侧涂上代表团番号的阿拉伯数字,两个数字均涂成白色;
·营属的后备坦克取消“R”标记;如果坦克营的坦克标有用罗马数字表示的营番号和用阿拉伯数字的团番号,则团属的后备坦克仅涂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团番号。
法令还根据车辆的型号不同规定了相应的涂装位置,如下所示。

CV33、CV35坦克

识别标记:位于炮塔下部的垂直装甲正中央和车体后部装甲板的右上角。长方形底部与拖车挂钩保持平齐。
番号:用罗马数字表示的营番号在炮塔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团番号在炮塔后部装甲板的左上角。

L5/21、L5/30坦克

识别标记:位于炮塔侧视图正中心。对于L5/21位于炮塔右后侧装甲板中央,对于L5/30位于炮塔右侧中间的装甲板中央位置。
番号:用罗马数字表示的营番号位于炮塔后部装甲板,识别标记的正下方2厘米处。

L6/40坦克

识别标记:均涂在炮塔上,位置在后部装甲板正中央与两侧的装甲板上。另外在车体两侧的侧面装甲板中央涂有代表团番号的图形。
番号:代表营番号的罗马数字位于驾驶室后方,代表团番号的阿拉伯数字位于两侧通风口幅板的外缘上。

然而,L6/40坦克与L40自行火炮很少使用这一套识别规则,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L6/40坦克和L40自行火炮并没有编入坦克兵部队。
不过,骑兵所属的第15“洛迪轻骑兵”团的一些坦克上有这种标志。两侧的履带护板上分别用白色油漆涂有代表大队的罗马数字和代表团番号的阿拉伯数字。
在1942年7月前往俄国前线作战的第67神枪手步兵装甲营装备也是L6/40坦克,其识别标记比规定的20×12(单位:厘米)要大,位置也与标准要求的有所不同。除了炮塔的后部和两侧外,在首上也涂有识别标记。车辆编号全部采用红色(即不是白色也不代表各连的代表色),并放在长方形的前方,而非按照法令要求涂在独立的位置。指挥坦克的营番号数字不用白色表示,而是用黑色表示,位置在首上识别标记的上方和两侧识别标记的前方。

该单位的坦克涂装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在炮塔的舱门上用黑漆涂有阵亡者的名字或者格言。原本用于空中识别的白色圆形是否保留未知,有可能在战场上被泥土掩盖。
一部分L6/40坦克隶属在巴尔干地区的第31坦克团第2营。坦克兵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奇特的营徽:在坦克首上和炮塔两侧涂上了一个漫画风格的狮子头标志,而原先的识别标记则消失了。

RSI军队的L6/40涂装风格各异,这里不做介绍。

M11/39坦克

识别标记:涂在炮塔上,位置在后部装甲板正中央、两侧装甲板上以及首上装甲板之侧。
番号:均在舱室后部的装甲板中间。
第1、第2中坦克营的后部识别标记并没有涂在炮塔后方,而是涂在车牌号旁边的车体上。

M13/40坦克

识别标记:炮塔后侧装甲板中央及两侧,后部的徽章与地面成120°角。

番号:营番号分别在坦克舱室的右后方与左后方装甲板上。
在第7中坦克营的一些M13/40坦克上,在坦克车体上方的侧面装甲板上和后部装甲板上有“白羊座”图形。
此后,意军各中坦克营沿用这一套图形。从动员并建立第12中坦克营开始,坦克后部车体上涂有白色圆形图案,与炮塔顶部舱盖上涂有醒目的白色十字相配合用于对空识别。

这一套战术识别标记体系还扩展到了装甲车、自行火炮与骑兵、神枪手步兵的装甲车辆。按照法令,AB40装甲车的涂装标识必须按照如下方式:
识别标记:炮塔两侧和后部装甲板正中央,首上装甲板旁边的装甲板上。
番号:用罗马数字表示的营番号在坦克舱室后方的右侧装甲板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团番号位于坦克舱室后方的左侧装甲板上,从图中看正好位于后置机枪两侧。

不过我们也会看到,这些车辆的涂装细节各不相同。
北非战场的第8神枪手步兵装甲营在车体侧面也涂有识别标识,而在突尼斯作战的“尼斯骑兵”团第3大队除了在侧面有额外的标识,在车体左前方的百叶窗上也涂有识别标识。
“尼斯骑兵”团第4大队与“诺瓦拉枪骑兵”团第3大队的车辆还在侧面涂有公爵纹章。
意属非洲警察使用的AB41装甲车还在侧面挂有一面意大利国旗,识别标记的尺寸更大,数量更多。

由于法令中并未提到自行火炮的涂装标识应当如何规范,所以很多自行火炮的识别标记是按照其他单位和负责改编的人员制订的规则喷涂的。不同单位的自行火炮上的识别图形五花八门,第131“利托里奥”装甲师所属的第5自行火炮营(即意军组建的第1个自行火炮营)的75/18自行火炮用各种颜色涂有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种几何图形。
一些自行火炮还在无线电天线上装上了彩色的引导信号,各营采用同一种颜色:比如第554自行火炮营为该营的12辆75/18自行火炮分别添加了底色为红色、中间为不同形状的黄色图形的小旗子。每一辆自行火炮还可以用涂在侧面的红色文字加以区分,还能用作无线电通信的识别呼号。第554自行火炮营营部的2辆自行火炮叫做菲尔拉莫斯卡(Fieramosca)和蓝旗亚(Lancia);第1连的自行火炮分别叫比安卡马诺(Biancamano)、马拉泰斯塔(Malatesta)、卡尔玛尼奥拉(Carmagnola)、蒙特库科利(Montecuccoli)、科莱奥尼(Colleoni)和弗泰布拉乔(Fortebraccio);第2连的自行火炮分别叫箭头(Freccia)、吊索(Fionda)、标枪(Strale)、大枪(Picca)、飞镖(Dardo)和(Alabardestra)。第557自行火炮营喜欢在炮塔前方的右侧添加上装甲炮兵的标志(交叉的大炮,上有榴弹和直立的火焰标识),一般置于左侧。
第132“白羊座”装甲师的自行火炮侧面装甲板和正面经常涂有该师的师徽图案。

关于西班牙内战期间意军装甲车辆使用的识别标记,请请阅读保罗·克里帕(Paolo Crippa)撰写的文章。

空地识别

为了更好地让空中的飞机识别己方车辆,意大利皇家陆军的装甲车辆从1940年夏季起涂上了白色的萨伏伊十字,依据车型不同,识别标志的位置可能在炮塔或者引擎正上方。有时意军也将防空标识涂在车体前装甲上或车体背部。
从1941年开始,意军一般优先选择直径70厘米的白色圆形作为防空标识。
有些车辆上同时存在十字和圆形两种防空标识。
1940年后,意军的某些缴获车辆上涂有比例不定的三色图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