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
海军海军装备

凋零的鸢尾之花——克莱蒙梭与加斯科涅

一、缘起

1937年,充满硝烟的迷雾再次降临在欧罗巴上空,笼罩着那片自由、平等、博爱的土地。两年前,受经济危机重创的意大利悍然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并在次年将其吞并;东边的德国也在纳粹党的领导下,走上扩军备战的不归路。而此时,法国远远没有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在大洋上更是如此,从下图中可以很直观的看出当时三国海军的实力对比:

显然,1937年的法国海军即使面对意大利海军都不占优势,在德意两国的新锐主力舰服役后,情况更是会雪上加霜,如果纵容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法国海军的失败似乎是必然的。为此,法国海军在1938年海军建设计划中加入了两艘新型主力舰——克莱蒙梭号和加斯科涅号。
但法国海军的造舰设施,并不足以满足计划的要求,此时能容纳新型战列舰的船坞,一个用于黎塞留号战列舰的工程,一个用于让·巴尔号战列舰的工程,最后一个用于霞飞号航空母舰的工程。在1939年之前,新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无法开始。因此,法国海军总参部决定对新型战列舰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求改进现有的布局。
在同期,各国的战列舰都采用了主炮前后分散布置的布局,仅有法国的敦刻尔克级和黎塞留级采用了主炮全前置。在副炮的选择上也出现了两个流派:美国、英国和法国选择单一口径的高平两用炮以节省吨位、而德国和意大利则采用较小口径的防空炮与大口径副炮的组合。但在1937年末对敦刻尔克号的测试中,四联装130毫米副炮出现了装填故障;装备于黎塞留级的1930年型152毫米高平两用炮的性能也并不尽如人意。这也间接动摇了法国海军对单一大口径副炮的信心,导致新型战列舰设计案中对副炮布局的调整。

1937年12月2日,海军参谋长达伦(Darlan)上将正式要求STCN(海军造舰技术部门)基于黎塞留级设计具有以下数据性能的新型战列舰:

一、采用与黎塞留级相同的主炮布局,或相同的主炮以前一后一的布局安装,或采用三座三联装380毫米舰炮以前二后一的布局安装;
二、采用与黎塞留级相同的152毫米副炮,或与敦刻尔克级相同的130毫米副炮,或采用152毫米副炮和新型100毫米防空炮(即1937年型的较重型号)混合的搭配;
三、由一个弹射器和两架舰载机组成的航空设施,不安装机库;
四、与黎塞留级相同的防护。
根据这些要求,设计师们经过研究,根据不同主炮布局提出了“A”“B”“C”三个系列的设计案,其后的编号代表副炮和航空设施的布局变更:

A系列(主炮全前置布局;航空设施后置;装甲区长131.45米,与黎塞留级相同)

(“A”系列的草图)
(A1案,延续了黎塞留级的布局,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增设了两座新型100毫米防空炮;比黎塞留号重140吨)
(A2案,优化了艉部副炮组的布局,在保持单侧火力不变的前提下撤除一座副炮,减轻了吨位,较A1案又增设了四座新型100毫米防空炮;仅比黎塞留号重50吨)
(A3案,取消了中轴线上的副炮炮塔,引入四联装100毫米防空炮的设计;与黎塞留号等重)
(A3 bis案,A3案的同型设计,将三座四联装100毫米防空炮替换为六座双联装,保持火力不减的同时避免了四联装防空炮的缺陷;与黎塞留号等重)

B系列(四联装主炮前一后一布局;航空设施中置;装甲区长135.1米)

(B1案,将黎塞留级位于舯部侧舷的两座副炮变更为前置背负式,增强了侧舷齐射火力和前向薄弱射界;比黎塞留号轻115吨)
(B2案,将B1案的152毫米副炮更换为四联装130毫米副炮;比黎塞留号轻325吨)
(B3案,取消了B1案侧舷的两座152毫米副炮,将弹射器后移至烟囱两侧,并增设八座新型100毫米防空炮,大大加强了防空火力;比黎塞留号轻360吨)
(B3 bis案,调整了B3案的侧舷布局,将两座弹射器更换为一座舯部横置弹射器,新型100毫米防空炮被均匀分散布置在侧舷前后,优化了射界和精度;比黎塞留号轻385吨)
(B3 ter案,回归B3案的侧舷双弹射器布局;比黎塞留号轻360吨)

C系列(三联装三炮塔前二后一布局;航空设施中置;装甲区长143.5米)

(C1案;比黎塞留号重2265吨)
(C2案,将C1案的152毫米副炮换装为四联装130毫米副炮;比黎塞留号重2085吨)
(C3案,与A1案到A2案的优化布局类似,削减了艉部的一座副炮并将所有副炮置于中轴线,为六座新型100毫米防空炮的增设提供了空间;比黎塞留号重2245吨)

与黎塞留级早期方案(指方案二、三、四)论证的结果一样,三座主炮塔的设计由于排水量逼近四万吨而被废弃,STCN在三炮塔设计上一贯超重的结果一直令人难以理解。三炮塔的设计是参谋长应对维内托级和俾斯麦级的要求,但EMG在当时并不知晓的是,德意两国的新式战舰都大大超出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
1938年3月19日,A系列和B系列设计案被提交给达伦上将,达伦上将最终选择了A2案和B3 ter案分别作为克莱蒙梭号和加斯科涅号的设计基础。

(A2案线图)

A2案可以视作黎塞留级的微改版,保留了黎塞留级的主炮布局和基本结构,主要的调整在副炮和防空武器上。在保留单侧9门152毫米炮的密度的前提下,A2案削减了位于艉部副炮组的一座副炮,并将艉部的副炮组布置在中轴线,这个巧妙的调整为新式防空炮的增设提供了空间,并把增重幅度控制在仅仅50吨。通过对大口径副炮的布局调整,侧舷得以腾出四座双联装100毫米防空炮、四座双联装37毫米防空炮以及配套的指挥仪的空间,大大增强了防空火力。舰桥和二号炮塔之间增设了两座双联装100毫米防空炮,这使得二号炮塔的射界缩小了10°。新式1935年型双联装37毫米自动防空炮和由霍奇基斯公司研发的、专门用于对付俯冲轰炸机的“泽尼索”式双联装37毫米防空炮被引入设计,用于增强中距离防空火力。作为补充,这个方案还安装了5挺双联装13.2毫米高射机枪。

(B3 ter案线图)

B3 ter案则是几乎全新的设计,主炮平均安置在舰体前后,弹射器被挪到舯部,副炮以前二后一的方式布置在中轴线上,同样能提供单侧九门的火力。这个方案的副炮布局要优于A2案,所有防空炮都安装在射界开阔的舷侧,彼此间相距较远,每两座一组由一个指挥仪控制;100毫米防空炮的数量较A2案多出两座;前置的两座呈背负式布局的152毫米副炮也能为雷击威胁更大的正向提供有力支援。其装甲区只比黎塞留级长了不到四米,而吨位还轻了360吨。
随后,这两个方案被递交给CSM(海军咨询委员会)进行审批,B3 ter案受到广泛的好评,但保留了黎塞留级基本结构的A2案则遭到质疑。不过据解释,对B3 ter案具体的内部结构设计还要耗时约一年,而海军希望在黎塞留号战列舰下水后立刻开始第三艘新型战列舰的建造。加斯科涅号的初步设计则在1938年12月22日递交给达伦上将,这个设计将两座弹射器安装在舰体侧舷中部,并在前舰桥的后部设置机库。但这种布局会使得防空炮更加靠近主炮,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主炮射击时炮口暴风的影响,这将严重影响防空炮的效能。

二、对比简论

经过进一步的改进,最终,克莱蒙梭号和加斯科涅号的设计完成。1938年8月24日,海军正式向布雷斯特造船厂订购了克莱蒙梭号。加斯科涅号原定在1939年8月铺设龙骨,起工时间则推迟到1940年6月,因此第一批造舰材料将会在1939年6月16日订购。

(克莱蒙梭号与加斯科涅号最终设计案的线图)

克莱蒙梭号延续了A2案的布局,相较黎塞留级主要进行了副炮布局的调整。取消一座艉部副炮炮塔减少了230吨的重量,并为防空武器的增设提供了空间。但呈背负式布局的两座艉部副炮炮塔必须抬高二至三米,这使得烟囱被迫抬高,增加了重量,同时提高了重心。比黎塞留级更长的艉部副炮组也挤压了机库空间,在保持机库长度不变的前提下,克莱蒙梭号的机库因此必须扩宽以满足两架舰载机并排布置的要求。

(克莱蒙梭号最终设计的防空武装布局,与A2案相同)

所有的新型100毫米防空炮都安装了30毫米厚的外壳,用于防御炮弹碎片和炮口暴风的冲击。位于舰桥和二号炮塔之间的两座防空炮进行了轻量化,使得上层建筑的重量不会因此过高。但这个设计也限制了二号炮塔的射界,当这两座防空炮射击时,二号炮塔的射界将从286°降低到278°。

(克莱蒙梭号武备概览)

在防护上,克莱蒙梭号延续了黎塞留级的模式。主装从327毫米削减到320毫米,抵消了50吨的吨位提升;152毫米副炮的正面装甲也从黎塞留级的130毫米削减到116毫米,用于补偿背负式布局带来的重心抬高。

(克莱蒙梭号的152毫米副炮防护布局)

指挥塔后部从黎塞留级的280毫米提升到280—310毫米;主炮炮塔后部装甲由270/260毫米削减到250毫米。弹药库略作调整以储藏100毫米防空炮弹。其余部位基本不变。这些调整非常有价值,黎塞留号完工后,吨位超出设计值数百吨,如果不作调整,克莱蒙梭号的超重将会更严重。

(克莱蒙梭号装甲布局示意图,与黎塞留级大同小异)

加斯科涅号沿用了B3 ter案的基本布局,与黎塞留级截然不同。在航空设施布局的问题上,设计师们为最佳方案争执不休,这大大增加了工作量。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将弹射器后移,并在后部舰桥下设置机库(类似B3案的设计)。但这种布局使得防空炮之间更容易相互干扰,也没有解决主炮开火影响防空炮的问题,同时不便布置小艇。
最终,设计师们回归了后置航空设施的设计,采用了类似美军新型战列舰和巡洋舰的布局。机库呈纵向安置在舰体内部,可以容纳两架折叠机翼的舰载机。机库附带有升降机,可以将舰载机提升至露天甲板。一座弹射器安装在露天甲板上,可以用于弹射舰载机,也可以暂时用于安置第三架舰载机。回收作业由位于右舷的起重机负责。

(加斯科涅号的航空设施布局示意图)

优化后的布局解放了防空炮的布置,所有防空炮都安装在舯部舷侧甲板上,彼此有相当的间隔,避免了互相干扰。在航空攻击的主要威胁方向,加斯科涅号可以集中比之前其他设计更多的火力。

(加斯科涅号防空武装布局)

在防护上,加斯科涅号与克莱蒙梭号一样,都削减主装至320毫米,削减主炮炮塔后部装甲至250毫米,并将指挥塔后部提升至280—310毫米。而在152毫米副炮炮塔的防护上,加斯科涅号相比克莱蒙梭号不减反增:正面防护提升至155毫米;侧面提升至135毫米(前部)/ 85毫米(后部);顶部提升至85毫米;炮座提升至150毫米。只有后部了削薄了5毫米。

(加斯科涅号防护布局示意图)
(加斯科涅号152毫米副炮防护示意图)

相较A系列设计案,加斯科涅号的烟囱前移了3.7米,这使得主炮辅助火控台的前向旋转角增加了7°。由于两座主炮炮塔和三座副炮炮塔都安装在中轴线上,加斯科涅号的装甲区比起黎塞留级和克莱蒙梭号延长了3.65米。前部隔舱壁从黎塞留级的51.5米处延伸至50.5米处,后部隔舱壁从182.95米处延伸至185.6米处。前部的燃油舱被压缩,作为补偿,上甲板下方的中部舱室被用于储存燃油。

(加斯科涅号三层甲板剖面图)

将152毫米副炮炮塔数量从克莱蒙梭号的四座削减到三座的改动,为主甲板以上裸露的烟囱增设防护提供了机会。烟囱的防护从20毫米提升到了30毫米。在1938年7月18日提出的初始防护设计案中,设计师们试图为152毫米副炮提供更好的防护:正面190毫米,顶部120毫米,侧面则有100毫米,但主甲板上的炮座防护依然只有100毫米,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因此在1939年2月,设计师们重新调整了副炮的防护,在不改动伺服机构的前提下,通过削减炮位的装甲厚度,腾出了加强炮座至150毫米的重量(如上文所述)。
在小艇配置上,由于加斯科涅号在防空武器上的增设,二者搭载不尽相同,如下图所示:

三、尾声

1939年1月17日,克莱蒙梭号在布雷斯特的萨洛4号船坞开工,同日黎塞留号的船体完工,并被拖往拉尼侬9号船坞进行栖装。克莱蒙梭号原定于1941年完成主体建设,并在1943年入役。
但1939年9月28日,由于二战爆发,大量工人被动员参军,克莱蒙梭的工程被迫暂停,所有产能优先用于进行黎塞留号的工程。1939年12月6日,克莱蒙梭号的工程重新开始,但进度很慢。直至40年6月10日再次停工时,只有10%的船体(3600吨钢材)被铺设。
在德国国防军占领布雷斯特船坞后,克莱蒙梭号被命名为R号战列舰。德国人试图将其建成,以补充急缺的主力舰,但由于材料短缺和法国工人的消极怠工,这个计划失败了。1941年,在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战列舰达到布雷斯特后,克莱蒙梭号的船体被拖出船坞,并拖往菲尼斯泰尔省的朗代韦内克系泊。1944年8月27日,盟军轰炸机击沉了克莱蒙梭号的船体。1948年2月23日,克莱蒙梭号的船体被挂牌出售,但没有买家光顾。9月,克莱蒙梭号被拖带至Poullic Al Lor,但在途中解体。最终,克莱蒙梭号的残骸于1951年被作为废铁出售。
而加斯科涅号的工程从未开始。由于二战爆发,订购加斯科涅号建造材料的计划被取消,参与了结构和防护的研究、并预定建造加斯科涅号的卢瓦尔河造船厂在法国投降之前迁往土伦。其舰体的任何一部分从未铺设。
鸢尾花的凋落,只是因为这片土地无力再抚育她了。


(全文完)

参考资料请查阅战列舰吧及战列舰论坛同名文章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