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
陆军陆军战史

从襁褓到盔甲——从坦克团的角度了解二战意大利坦克部队

这一篇文章主要从坦克团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二战中的意军装甲部队。意大利军队的第一个坦克团成立于1927年,在当时它只是一个用于组织和训练装甲部队的行政单位。在之后的十几年中,意军不断扩充坦克部队,并分三个阶段共成立了9个坦克团,定位也从后方逐渐向前线过渡。在战争行将结束(不是)的1943年,意大利骑兵也摸了一个装甲团和步兵分庭抗礼。

第一阶段:1936年9月成立第1、第2、第3、第4坦克团,仍然负责在后方组建坦克营

第二阶段:1937-1939年成立第31、第32、第33坦克团,兼顾后方训练与前线作战

第三阶段:1941年成立第131、第132、第133坦克团,完全成为拼杀前线的作战单位

(1942年底,意军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枪骑兵团改编为装甲团)

PS:在意大利皇家陆军中,Carristi坦克兵是隶属于步兵科(Arma di Fanteria)的一支附属兵种,所以意军的坦克团实际上叫做“步兵坦克团”。(所以请无视上面的那个骑兵异类)

以下开始正文。

第1步兵坦克团

    1936年9月15日,第1步兵坦克团成立于韦尔切利,下辖指挥部、兵站、第1-3突击坦克营、第4突破坦克营。后来两种坦克营分别改称轻坦克营和中坦克营。

1938年1月1日,第1坦克团接收了第23“斯登尼奥”轻坦克营, 并在同年的11月30日将第4突破坦克营移交给第32坦克团,并接收了第4“蒙蒂”突击坦克营、第22“科拉利”突击坦克营。1939年,第1坦克团将第3“帕塞利”突击坦克营调拨给第31坦克团,将第4“蒙蒂”突击坦克营转交给第32坦克团,将第32“斯登尼奥”突击坦克营交给第33坦克团,并从第32坦克团接收了第323中坦克营。1940年,第323中坦克营换装M13/40坦克,并更名为第3中坦克营,后被遣送至利比亚加入特别装甲旅。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坦克团划归第4集团军的快速集团,参与了意军在阿尔卑斯山西部的一系列作战行动。起初该团和其他一些单位部署在上多拉·利帕里亚山谷之中担任第二梯队,之后在蒙切尼肖-巴多内基亚区域展开行动。1940年8月,第1坦克团将第1、第2轻坦克营转交第32坦克团,团部与第4轻坦克营先后开赴北非。7月20日,第1坦克团接手了梅基利要塞的指挥权,直到在12月撤出要塞,并与敌军保持接触。1940年12月26日,北非意军最高司令部将新抵达的第4、第5轻坦克营直接划归第10军指挥。同时,英军在贝达富姆展开最后一轮攻势,第1坦克团指挥部损失严重,于1941年2月8日最终解散。

1941年3月15日,意军将留存本土的第1坦克团指挥部部分人员转为兵站部队,在帕特里亚重建第1坦克团。第1坦克团奉命配属第136“法西斯青年团”装甲师。团部将配属一、第16中坦克营(装备M13/40坦克,来自第32坦克团)、“诺瓦拉枪骑兵”团第3装甲大队(装备L6/40坦克)、一个维修和回收车间,此外还有1个20mm防空炮连和54ª officina MP(?)。但是事实上,第136“法西斯青年”装甲师最终有名无实。第16中坦克营由第32坦克团的后备单位组成,将在1943年的5月被运往撒丁岛,回归第32坦克团建制。1941年11月,第4坦克团的兵站组组建了第1轻型(喷火)坦克营。但这个营在成立一个多月以后就解散了,下属的两个连其中一个被分配进第4坦克团属的第2轻型(喷火)坦克营,另一个被上级指派前往黑山武装部队司令部(意大利第14军)。

1943年8月1日,第1坦克团开始筹备组建第1重坦克营,装备即将投产的P26/40重型坦克和75/34自行火炮,但是因为德军占领意大利本土导致未组建完成。

二战期间,第1坦克团兵站组建了许多单位,开往各条前线承担任务。1943年9月11日,随着意大利与盟军签订停战协定、德军占领意大利本土和巴尔干属地,第1坦克团团部和兵站也随之解散。

第1坦克团在意大利加入二战时拥有或二战中动员组建了如下单位:

-团指挥部,前往利比亚但未参加作战,覆灭后在本土重建;

-第1、第2、第4轻坦克营,第10轻坦克营(?);

-第10中坦克营,该营先后改归第133坦克团和第132坦克团;

-第15中坦克营(本团提供1个连,另一个连由第4坦克团提供),后转交第31坦克团;

-第5轻型(喷火)坦克连;

-第1、第2独立坦克连(Fiat 3000),后转交第131坦克团;

-第1重坦克营,因故未能完成组建。

第2步兵坦克团

第2坦克团于1936年9月1日成立于维罗纳,下辖第4、第5、第11突击坦克营和第3突破坦克营。1938年12月1日,该团改名为第32坦克团。次年,第32坦克团划归新成立的第132“白羊座”装甲师。进入二战后,该团驻扎北非至1942年4月。之后,第32坦克团被上级调往撒丁岛,直到1944年8月31日解散。今天的第32坦克团经过重组,是第132“白羊座”装甲旅的一部分。

第2坦克团真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5年。这一年,上级授予第22突击坦克营“科拉利少校”的荣誉称号,以纪念第21“克雷莫纳”步兵团的营长——来自阿尔卑斯山地兵的路易吉·科拉利少校。他曾经在第8阿尔卑斯山地团以上尉军衔服役多年。在1918年6月的第二次皮亚韦河之战中,他牢牢坚守住了格拉帕山,上级因此授予他金质军事勇气奖章,以表彰他的英勇表现。此外,他也在1916年3月弗赖科菲尔山脊(sellette del Freikofel)的战斗中荣获银质军事勇气奖章。

第22“科拉利”轻坦克营在1936年装备了CV35。二战中,第22轻坦克营参加了北非战场的战事,最终于1944年解散。(?)

第3步兵坦克团

     该团起源于1927年在罗马的提布尔蒂诺堡组建的“坦克团”(Reggimento carri armati)。“坦克团”包括指挥部、兵站和5个坦克营。2个坦克营位于罗马,另外三个分别在乌迪内、科德罗伊波和博洛尼亚。每个坦克营包括4个下属2个排的坦克连,装备Fiat 3000坦克。

1931年,“坦克团”指挥部从罗马转移至博洛尼亚。

1936年9月15日,意军撤销了坦克团,成立4个步兵坦克团。其中,驻扎在博洛尼亚的第3步兵坦克团继承了坦克团,并编制如下:

-指挥部;

-第6突击坦克营装备CV33,位于特雷维索;

-第7突击坦克营装备CV33,位于佛罗伦萨;

-第1突破坦克营装备Fiat 3000(A/B),位于博洛尼亚;

-扎拉机械化连;

-见习候补军官和士官学校(营级建制);

-意属非洲装甲部队(第21、第22、第32、第33突击坦克营)。

1935年6月1日,坦克团组建了第6突击坦克营。随着第3坦克团成立,这个营被命名为第6“罗利尼”突击坦克营,并留在第3坦克团建制内。1936年,第21、第23、第32突击坦克营从利比亚昔兰尼加返回,回归第3坦克团编制。之后,第3坦克团将第1突破坦克营转让给新成立的第31坦克团(后再次改派到第32坦克团,并换装M11/39中型坦克)。同时,本团兵站建立了第7中坦克营。1939年,第2坦克团将第5“威尼斯人”、第11“格雷戈鲁蒂”突击坦克营转交给第3坦克团。11月6日,意军在帕尔马成立第33坦克团,第6轻坦克营和第32轻坦克营一同划归第33坦克团指挥。同时,第3坦克团将第21轻坦克营派遣至昔兰尼加,并组建了爱琴海特别坦克连。这个连之后参与了1941年5月登陆克里特岛的行动,后并入第312混合坦克营。

值得一提的是,第3坦克团为西班牙内战的出力颇多,意军在西班牙的装甲集团指挥官瓦伦蒂诺·巴比尼上校原先就是第3坦克团团长。本团还提供了大量的装备和人员。在意军的各个坦克团里,第3坦克团是负责训练最多的一个团。第3坦克团组建了一个营级建制的学校,先后有数千名分工不同的坦克兵在这里受训。第3坦克团还组织了3个见习营,分别为军官、士官和士兵服务。毫不夸张的说,意军的坦克兵不存在没有在第3坦克团接受过训练的。

当意大利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时,该团由佩多尼上校指挥,下辖装备L3/35的第5、第11轻坦克营。第3坦克团驻扎在西线,与第1神枪手步兵团、“蒙费拉托轻骑兵”团组成第1集团军的快速集团。第3坦克团未参与西线战斗,直到意大利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之后、第3坦克团回到博洛尼亚,继续承担训练见习军官、见习士官和兵员的任务,并筹备和建立新单位输送给各条战线。意军的每个坦克团都要承担这样的任务,即使是那些被纳入旅或师的坦克团也不例外。这是因为每个坦克团都在意大利本土都留有一个行使行政和管理权力的机构(即坦克团的兵站),负责人员登记、装备和训练,并为前线提供军官和坦克兵。

     1940年底,上级将第5“威尼斯人”轻坦克营送往北非。该营配属“帕维亚”师,营里的坦克兵卷入了英军的第一次大规模攻势,并付出了惨重的人员和装备损失。之后,第5轻坦克营参加了进攻阿杰达比亚到围困托布鲁克的作战。

    第11轻坦克营换装M13/40坦克以后更名为第9中坦克营,完成了必要的准备后开赴北非。1941年7月29日,第9中坦克营在北非登陆,划归“白羊座”装甲师第132坦克团,并在该师辖制下持续作战至阿拉曼战役。

     1941年4月1日,扎拉机械化连和第4“扎拉”神枪手步兵营一同部署在南斯拉夫边境的扎达尔一带。4月5日,意军开始攻势,首先占领了边境线上的本科瓦茨,然后在4月6日炮轰克宁,经过激烈的交战进抵城镇周围;之后他们继续向南行进,先后抵达了史宾尼克、特罗吉尔和斯普利特,开进南斯拉夫第3军的防区,最终占领了莫斯塔尔、杜布罗夫尼克和科托尔。扎拉机械化连在这片区域内与背叛南斯拉夫王国的克罗地亚军队会合。

除了供应北非意军的作战需求之外,第3坦克团还为东非战场的意军组建并训练了数个装甲车中队和其他单位。

    第3坦克团在意大利加入二战时拥有或二战中动员组建了如下单位:

-第5、第11轻坦克营;

-扎拉机械化连;

-爱琴海特别坦克连,1941年并入第312混合坦克营;

-第7中坦克营,1941年2月派往北非,先后转属第32坦克团和第132坦克团;

-第9中坦克营,由第11轻坦克营改编,1941年9月发往北非;

-第18中坦克营,1943年6月前往撒丁岛改归第32坦克团指挥。

第4步兵坦克团

    1936年9月1日,第4坦克团在罗马成立,下辖驻扎在罗马的第2突破坦克营、第5突破坦克营、第8“贝托亚”突击坦克营和驻扎在卡利亚里的撒丁突击坦克连(装备Fiat 3000坦克);在巴里新编成第9“瓜达尼”突击坦克营;在阿尼亚诺新建第10“门辛赫尔”突击坦克营,后移驻卡塞塔;在巴勒莫新建第12“坎贾洛西”突击坦克营。第5“苏亚雷斯”突击坦克营从昔兰尼加回归意大利本土后,也暂时划归本团指挥。1937年7月15日,第2突破坦克营配属第31坦克团。1937年,第4坦克团组建了第20突击坦克营(6月5日)和第21突击坦克营(10月1日),并在10月将他们送到北非。1938年11月30日,第4坦克团的编制再次变化:将第5突破坦克营移交给第32坦克团,接收了撒丁轻坦克连。同时,第4坦克团的下属单位仍在不断调动中。

1939年3月30日,第8、第10轻坦克营奉调前往阿尔巴尼亚,然后在当年5月改归了第31坦克团。第4坦克团以第8bis轻坦克营和第10轻坦克营的剩余单位代替了这两个营的位置,并在5月1日从第31坦克团接收了第311、第312中坦克营。1939年,第9轻坦克营离开意大利本土,前往驻守昔兰尼加的第22军报到。1940年,撒丁突击坦克连改名为第13轻坦克营。3月30日,第312中坦克营前往意属爱琴海武装部队司令部的兵站,并在9月抵达罗德岛。4月1日,上级撤销了第311中坦克营的番号,建立第8轻坦克营。同一天,第4坦克团兵站组建第8中坦克营。

1940年6月11日,意大利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二天,第4坦克团团部开始动员,率领指挥连前往北非,并收容了原本归属第32坦克团、7月8日在班加西登陆的第1、第2中坦克营(装备M11/39)。之后,第4坦克团和两个中坦克营马不停蹄地向利比亚-埃及边境开进,在那里击退了英军进攻。在行动中,第63轻坦克营亦划归第4坦克团。自7月7日起,第4坦克团直属的单位合称为“第4坦克团直属队”。8月5日·,第4坦克团首先在西迪阿齐兹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该团和英军部队打了一场遭遇战,并且迫使对方撤退。在9月13日抵达新阵地后,第4坦克团带着一个轻坦克营和两个中坦克营越过了埃及边境,担任第1利比亚师的前锋。经过四天的战斗,第4坦克团占领了西迪巴拉尼镇。这一行动成为意军在迈尔迈里卡地区的首次胜利。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各部队时而重组,时而轮换防御。

    11月5日,第2中坦克营支援第2利比亚师,反击包围意大利步兵的英军装甲部队;11月19日,意军遭到在阿布希莱留亚特岭的英军摩托化部队袭击,第1中坦克营参与了解围行动;12月9日,第2中坦克营最终在马莱蒂集团据守的尼贝瓦营地全军覆没。

    当英军展开全面攻势时,意军坦克部队迅速被英军摧毁,但是一部分残留的意大利坦克在通往托布鲁克的公路上的阿德姆路口再一次阻止了英军。1月20日夜晚,经过空中和地面火炮猛烈的火力准备,敌人开始发动浪潮般的总攻。

    1941年1月21日,在防守托布鲁克期间,第4坦克团由于油料告罄,只好把坦克当做固定的火力点使用。为了避免团旗被敌人缴获,第4坦克团决定烧毁它。团部的幸存者带走了少许团旗残片,现在安放在罗马的第4坦克团团部中。

    1941年3月15日,意军将留守罗马的第4坦克团兵站部分人员转为指挥部,重建第4坦克团。1941年5月17日,新的第4坦克团团部在那不勒斯装船,但是并没能抵达利比亚。因为在5月24日傍晚,一艘英军潜艇发射鱼雷,在锡拉库萨附近海面击沉了搭载第4坦克团的“红伯爵”号客轮。

在1940年7月10日到1941年1月21日期间,第4坦克团共有34名军官,其中15人阵亡,14人负伤;士官和士兵总共538人,有148人死亡,244人负伤。

留驻罗马的第4坦克团兵站仍在为组建新单位而忙碌着。1941年4月30日,第4坦克团兵站将第8轻坦克营改组为第11中坦克营,后将其配属给在波代诺内成立的第133坦克团。1941年4月5日后,第4坦克团原计划用接收自德军的法国R35坦克组建6个中坦克营,但因到货的坦克数量较少,实际只组建了第1和第2营,后将其改名为第101、第102中坦克营,在当年7月转交给第131坦克团;第3营因没有足够的R35坦克被改组为第3新兵营;第4营和第5营接收了33辆S35坦克,合并为第200中坦克营,在当年7月转隶第131坦克团;第6营改组为第8bis轻坦克营,后在1942年2月1日解散,利用其人员组建第17中坦克营。第4坦克团原计划将第17中坦克营派给第33坦克团,实际转交给第31坦克团。

1941年6月,第4坦克团兵站为即将成立的第132坦克团组建了一个指挥连。12月1日,第4坦克兵兵站成立第2轻型(喷火)坦克营,原定编制两个连,之后增至三个连。2月15日,本团组建了一个20mm防空炮连交给第33坦克团。1943年7月,第4坦克团成立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装甲分队”(Reparto Autocorazzato per il Comando Gruppo Armate Sud),并从9月1日起开始筹建第2重坦克营,计划装备P26/40重型坦克和75/34自行火炮。

意大利宣布与盟军停战时,第4坦克团仍然在筹备装甲部队。德军意图占领罗马的时候,第4坦克团勇敢地参加了首都保卫战,而后被上级解散。团部的旗手拉法埃洛·帕里少尉将本团战旗藏匿于博洛尼亚广场的家中,直到1944年罗马解放。

第4坦克团在意大利加入二战时拥有或二战中动员组建了如下单位:

-第8bis、第12、第13轻坦克营;

-第312混合坦克营;

-第8中坦克营;

-第11中坦克营;

-第101、第102中坦克营,装备法制R35坦克;

-第200中坦克营,装备法制S35坦克;

-第8轻坦克营;

-第132坦克团指挥连;

-第2轻型(喷火)坦克营;

-第33坦克团属防空炮连;

-第17中坦克营,由第8轻坦克营改编;

-第2重坦克营。

第31步兵坦克团

1937年7月15日,第31坦克团在锡耶纳成立,最初下辖第1、第2突破坦克营(分别来自第3、第4坦克团,仍装备Fiat 3000坦克,但之后会换装M系列中型坦克)和第3“帕塞利”突击坦克营(来自第1坦克团)。自建立起,第31坦克团即归第1装甲旅指挥(第131“半人马座”装甲师的前身)。1938年,第31坦克团从第3坦克团接收了第7“韦扎尼”突击坦克营,从第4坦克团接收了第8“贝托亚”、第10“门辛赫尔”突击坦克营。1939年,意大利军队进行军队改革,第31坦克团自4月23日起成为第131“半人马座”装甲师的一部分。稍后,第31坦克团将第1、第2中坦克营转交给第32坦克团,第7、第8、第10和第31轻型坦克营(即原先的第3突击坦克营)改称本团第1~4营。团部带四个轻坦克营随“半人马座”装甲师前往意军新近占领的阿尔巴尼亚。

1939年5月,第31坦克团随装甲师主力抵达目的地,一面执行占领任务,一边继续组织训练。1940年8月,第31坦克团完成整备,转移至伊庇鲁斯山脉正面。在意军开始入侵希腊的时,第31坦克团在维约萨河和德里诺河一带展开行动。第31坦克团在最初几天的战斗中斩获颇丰,并因此得到上级表彰,获得了银质军事勇气奖章。但是,之后的战斗变得步履维艰。装备M13/40坦克的第4中坦克营(从第32坦克团转调而来)在12月抵达阿尔巴尼亚,然后配属第31坦克团作战。在1941年1月底,第31坦克团在沿海地区参与了一场防御战后,再次在克利苏拉海峡的维约萨河谷地区作战。

1941年3月底,第31坦克团转移到斯库塔里,承担当地部分城防任务,开始为进攻南斯拉夫做准备。

1941年7月,第31坦克团随“半人马座”装甲师回到意大利,并在八九月间开始重组。第31坦克团所属第2、第4轻坦克营合并组成第51中坦克营(第1、第3轻坦克营留在南斯拉夫);组建于第32坦克团兵站的第13中坦克营也配属第31坦克团;第4中坦克营仍旧留在第31坦克团编制内。此外,第31坦克团还拥有一个20mm防空炮连。第31坦克团兵站也准备筹建新部队,建立了第12中坦克营(另有资料指出第12中坦克营最早是在第32坦克团兵站组建的)。1941年11月,第31坦克团将所有L3/35坦克退役,团部转移至波代诺内。为了补足第133坦克团的亏空,第31坦克团将第51、第4中坦克营先后遣送至北非。

1942年11月前,第31坦克团的下属单位经历了数次变动。第12坦克营刚刚组建,上级就将它划拨给即将赶赴非洲的第33坦克团,第51中坦克营和第4中坦克营也先后被划归第133坦克团增援北非前线。1942年2月1日,第31坦克团兵站筹建了第19中坦克营。之后,第31坦克团准备前往北非,此时本团下辖第13、第14、第15、第17中坦克营。

1942年8月,第31坦克团到达的黎波里塔尼亚的集结地域。第13中坦克营脱离第31坦克团建制,划归前线的第132坦克团以替代被撤销番号的第8中坦克营。此时,第31坦克团包括第14、第15和第17中坦克营。1942年11月8日,盟军在法属西北非大举登陆,为了应对突尼斯的危局,“半人马座”装甲师只得分出包括第15中坦克营在内的一部分兵力参加防御突尼斯桥头堡,其他两个中坦克营跟随师主力向东接应隆美尔撤退。1943年2月,第31坦克团主力开始在突尼斯作战,并加强了第559自行火炮营。在盖塔尔的戈壁滩上,第31坦克团和美军的坦克纵队对抗,展开了12天艰难的血腥战斗。1943年4月18日,第31坦克团在北非解散。同一天,意军在锡耶纳开始重建第31坦克团。

意军原计划将第19中坦克营先配属给第131坦克团,后派往北非归属第31坦克团,但因为训练延迟和战局变化不得不将它留在锡耶纳。1943年9月,第19中坦克营驻扎在托斯卡纳大区的皮翁比诺,并与企图占领意大利的德军展开战斗。1943年9月11日,第19中坦克营奉命解散,在锡耶纳重建中的第31坦克团也不复存在。

第31坦克团在意大利加入二战时拥有或二战中动员组建了如下单位:

-第1~4轻坦克营(这里的营番号以坦克团为基准);

-第51中坦克营(由本团所属第2、第4轻坦克营合编而成);

-第12中坦克营,后改归第133坦克团;

-第19中坦克营。

第32步兵坦克团

1938年12月1日,驻扎在维罗纳的第2步兵坦克团改番号为第32步兵坦克团,下辖第3、第4突破坦克营(仍装备Fiat 3000坦克,但不久后即换装M11/39坦克兵改名第1、第2中坦克营)。1939年2月1日,该团加入第132“白羊座”装甲师。

    1940年6月11日,该团从最初位于威尼托区的驻地随“白羊座”装甲师移动到西部边境,进入波河集团军辖区。第32坦克团并未参与西线的短暂战事,为了将来在非洲执行更多更重要的任务,上级不允许前线意军动用第132装甲师。

    第32坦克团将面对装备远远胜过自己并且经验更加老到的敌人,谱写自己的英勇篇章。第32坦克团下属的几个营先后被上级抽调到北非,对抗英军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罗盘行动)。装备M13/40坦克的第3、第5中坦克营隶属瓦伦蒂诺·巴比尼的特别装甲旅,参与了巴迪亚、梅基利和贝达富姆的一系列战斗。

    1941年1月24日,第32坦克团随“白羊座”装甲师开赴北非,直接参与作战行动。此时,第32坦克团包括装备L3/35的第1、第2、第3轻坦克营和装备M13/40的第7中坦克营。他们重新征服了昔兰尼加地区,并参与了第一次围困托布鲁克的行动。1942年9月,第32坦克团奉命将第7、第8中坦克营交给新成立的第132坦克团,本团仅剩第1、第2轻坦克营。第32坦克团的L3/35轻型坦克早已不堪使用,在英军发起的“十字军行动”中消磨殆尽。本团在1月8日解散,并在2月将团旗送还意大利本土。

    1942年5月,第32坦克团在卡尔维中校的领导下重建,并于同年9月部署在撒丁岛的圣卢里地区,成为撒丁岛守军的一部分。重建的第32坦克团下辖第16中坦克营、装备法制S35坦克的第200中坦克营、第1轻坦克营和2个机械化连。1943年6月27日,第32坦克团接收了第18中坦克营(来自第33坦克团)。

1944年10月2日,该团再次解散,战旗放置在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国家纪念碑。

第32坦克团在意大利加入二战时拥有或二战中动员组建了如下单位:

-第1、第2中坦克营(装备M11/39中型坦克);

-第4中坦克营,之后先后划拨给第31坦克团、第133坦克团。

-第3、第5中坦克营,后派往北非隶属特别装甲旅

-第13中坦克营,先后转给第31坦克团和第132坦克团

-第16中坦克营,原计划配属第1坦克团到北非战场,后调驻撒丁岛隶属回归本团

第33步兵坦克团

1939年11月6日,第33步兵坦克团在帕尔马成立,下辖来自第1步兵坦克团的第22、第23轻坦克营,以及来自第3步兵坦克团的第6、第32轻坦克营。

本团与第12神枪手步兵团、第133炮兵团合并组成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1940年,进入二战的第33坦克团改变了番号,下属的营分别称为第1~4营。12月22日,第33坦克团将第1轻坦克营派往北非战场,并换装M13/40中型坦克改称第6中坦克营。第6中坦克营抵达北非后先后隶属比尼亚米纵队、贝尔贡佐利集团,后直接归意大利第10集团军指挥,最终在贝达富姆全军覆没。

留在意大利本土的第33坦克团还拥有第2、第3、第4共三个坦克营,后改称第1~3轻坦克营。1941年7月30日,第3轻坦克营解散,下属的两个连分别划归第1营和第2营。10月,第1、第2轻坦克营奉命前往撒丁岛。本团改归皮亚琴察地区司令部管辖,并组建第433、第434坦克补充营。1942年4月24日,第33坦克团兵站奉命组建第4自行火炮营,后将其配属第4“里窝那”步兵师。随后,第33坦克团兵站陆续组建了第133自行火炮营(5月1日)和第233自行火炮营(10月1日)。

1942年2月1日,上级命令将第33坦克团改编为一个中坦克团。按照编制,新的第33坦克团应下辖第17、第18、第19中坦克营,并有指挥连和一个20mm防空炮连。但实际上,本团仅接收到第18中坦克营(来自第3坦克团)。第17中坦克营由第4坦克团转调第31坦克团,第19中坦克营则一直保留在第31坦克团的编制中。

1942年6月,第33坦克团兵站组建了第14中坦克营,并在1942年8月将其发送给第31坦克团。同月月底,第33坦克团包括有装备M15/42坦克的第18中坦克营,以及第433、第434补充营和装备75/34自行火炮的第57自行火炮营。1943年6月27日,第18中坦克营乘船前往撒丁岛,配属当地的第32坦克团。1943年9月8日,第33坦克团在帕尔马省的菲登扎最终解散。

第33坦克团在意大利加入二战时拥有或二战中动员组建了如下单位:

-第1~4轻坦克营(这里的营番号以坦克团为基准)

-第6中坦克营(改编自本团第1轻坦克营)

-第433、第434坦克补充营

-第4、第133、第233自行火炮营(装备47/32自行火炮)

-第14中坦克营,后改归第31坦克团

-第57自行火炮营(装备75/34自行火炮)

第131步兵坦克团

第131坦克团于1941年7月27日在锡耶纳成立。该团主要由第31坦克团的兵站扩建而来,并从弗留利接收了第4坦克团转让的法制R35和S35坦克(大约100辆R35坦克编成第101、第102中坦克营,33辆S35坦克编成第200中坦克营)。8月15日,上级将第131坦克团划拨给第131“半人马座”装甲师。

1942年1月,该团转为独立单位,前往西西里岛划归第16军指挥,但将部下的第101中坦克营划给了第12军,第200中坦克营划给驻撒丁岛的第13军。在1943年8月中旬回到本土以后,第131坦克团划归重建的“半人马座II”装甲师。1943年9月意大利与盟军签订停战协定后,第131坦克团撤销。

第132步兵坦克团

    按照上级命令,第132坦克团于1941年9月1日在北非组建,之后从贝尔塔转移至梅基利,恩里科·马雷蒂中校担任团长。马雷蒂此前在第32坦克团担任营长,在围攻托布鲁克的战斗中荣获了2枚军事勇气奖章。第132坦克团下辖第7、第8、第9中坦克营(均装备M13/40坦克),并从留驻罗马的第4坦克团接收了一个指挥连。其中第7、第8中坦克营交接自第32坦克团,而第9中坦克营是利用驻扎乌迪内的第11轻坦克营在布拉恰诺组建起来的。第132坦克团取代第32坦克团参加了第132装甲师在北非战场的所有行动,后者只留下了少数工作人员和一部分轻坦克营的坦克兵,直到1942年1月正式解散。经过短暂的磨合和训练后,第132坦克团大部分到达古比井地域,在1941年11月18日首次亲历了战火的洗礼,在第二天的第一次古比井之战中,第132坦克团很好地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斗志。11月23日,第132坦克团在克里米沙井正面攻打英军的强固据点,和德军两个装甲团互相配合消灭了守军;11月29-30日,打赢了西迪雷泽之战;12月5日取得了第二次古比井之战中杜巴战斗的胜利;12月13-15日,第132坦克团参与夺取了加扎拉204高地的战斗。在经过一段短暂的重组以后,1942年1月21-29日,第132坦克团再一次行动起来,参加了重新征服昔兰尼加的作战,最后再次开进班加西。

在接收到第133坦克团转隶的第10中坦克营以后,上级撤销了第7中坦克营的番号。之后,在五六月间,第132装甲师又接收了第5(551)、第6(552)自行火炮营。在1942年5月27日开始的加扎拉战役期间,第132坦克团成功冲垮了由第3印度摩托化旅把守的阵地,但在进攻一支自由法国军队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为纪念坦克兵们在比尔哈基姆英勇奋战的事迹,第132坦克团将5月27日定为本团的纪念日。在激烈的战斗之中,第9中坦克营的营长普雷斯蒂西莫内上校接连组织了三次强突,最后他的腿部严重烧伤,在距离一个法军炮兵阵地80米的地方被俘。法军指挥官科尼希将军对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奋战精神表示赞许。第9中坦克营的幸存车组转而听从平纳少校的指挥,后者刚刚接替负伤的马莱蒂上校指挥第132坦克团。第9中坦克营随后在团部和师部集合地休整。

    战斗中,第132坦克团涌现出一名表现英勇、年仅19岁的第8中坦克营坦克机枪手乔瓦尼·塞基亚罗利。他不顾车组内其他成员都战死和自己负伤的事实,在失去动力的坦克中持续开火,直到又一枚反坦克炮打来将他炸死。为了表彰他的英勇行为,上级追授他金质军事勇气奖章。1975年,第8坦克营以塞基亚罗利的名字作为荣誉称号。第132坦克团持续不断地作战,在6月21日攻占托布鲁克。第132坦克团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还是坚持追击英国第8集团军,迅速推进到英军在阿拉曼的防御阵地。经过重组以后,第132坦克团在1942年7月15日返回前线,仅有第9和第10中坦克营,几天以后,上级从第31坦克团抽调的第13中坦克营从意大利到达,替代了撤销番号的第8中坦克营。随后,第132坦克团参与了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并参与了8月31日到9月6日非洲军团在盖塔拉洼地的进攻。从10月23日到11月6日,第132坦克团卷入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为了掩护步兵撤离,德意军装甲部队发动了多次反击。

    1942年12月,第132坦克团损失殆尽,不复存在了。

    1942年12月5日,“白羊座”师、“利托里奥”师残余的单位和“的里雅斯特”师的第11中坦克营重组为第132反坦克团,最后它也在1943年4月18日最终解散。

在非洲沙漠14个月的漫长战斗中,第132坦克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至少340人死亡或失踪(40名军官、75名士官和225名坦克兵)。本团荣获了不少于365块各级军事勇气奖章。1943年3月22日,上级为第132坦克团的一名坦克兵授予一枚军事勇气奖章,这是本团在非洲战场最后一次获得这样的殊荣。

在意大利与盟军停战后的1944年3月21日,第132坦克团在撒丁岛重建,并划归第1机械化集团。新的第132坦克团包括装备轻型坦克的第1、第2营和装备47/32自行火炮的第3~5营。当年5月15日,随着第1机械化集团撤销,第132坦克团改为配属“撒丁掷弹兵”师。同年8月27日,第132坦克团再次解散。

第133步兵坦克团

1941年7月,意军利用第32坦克团的盈余人员,在波代诺内组建了第133坦克团。在波代诺内的切利纳-梅杜纳地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第133坦克团转移到普利亚的布林迪西-梅萨涅地区,此时本团下辖第10、第11、第12中坦克营,并配属有装备75/18自行火炮的第556、第557自行火炮营。1942年1月,第133坦克团抵达非洲,与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其他单位会合。第133坦克团所需的装备和物资从海上陆续运来,指挥部人员则从梅萨涅的机场坐飞机抵达。在跨越地中海的时候,装载有第12中坦克营一个连的一艘运输船被英军击沉。到达北非以后,坦克团将两个营转交给了在这里已经拉锯日久,正在重组的部队:第10中坦克营转交给第132装甲师,第11中坦克营则划归“的里雅斯特”摩托化师。随后,上级将隶属第31坦克团的第51中坦克营划归第133坦克团作为替代。第12中坦克营则收到了新装备,补足了原来的损失,并继续留在第133坦克团的建制内。随后第133坦克团参加了在埃及境内的战斗,并在8月得到了第554自行火炮营(原隶属“半人马座”装甲师)、第4中坦克营(原隶属第31坦克团)和第556自行火炮营。最终,本团在阿拉曼血战中全军覆没。

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枪骑兵”团

1942年,意大利军方决定立即将3个骑兵团改组为装甲部队,其中一个就是正在巴尔干地区驻守的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枪骑兵”团。12月12日,该团返回博洛尼亚,将马匹留给在阿尔巴尼亚和希腊损失严重的其他骑兵团。随后,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枪骑兵”团陆续接收到各种机械化装备,转变成一个装甲团。新送来的武器有最新型号的M15坦克,还有全新的新式自行火炮,较德军和英军现有装备更加先进。一同赶回的第8“蒙特贝洛枪骑兵”团(装甲侦察集团)和第16“卢卡轻骑兵”团(摩托化步兵团)也陆续换装,完成机械化。1943年7月,三个骑兵团和装甲快速炮兵团、第235工兵营、运输、后勤等单位组合成了第135“白羊座II”装甲骑兵师。

1942年11月,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枪骑兵”团(下马)骑兵大队被调往利古里亚,用于沿公路快速机动,第18大队留在克罗地亚。

“白羊座II”师立刻启程前往西西里,准备应对盟军登陆。但是第一批部队刚刚抵达罗马的时候,意大利国内风云突变,墨索里尼被国王拘押,法西斯倒台。该师随即停止调动,驻扎在罗马周围。本团随即把团指挥部设在了布拉恰诺湖边的安圭拉·萨巴齐亚,三个大队分别在蒙特罗西、曼齐亚纳和奥尔加塔。当意大利政府宣布与盟军停战时,该师被上级调往蒂沃利,面向罗马警戒,保护王室和政府的车队逃往阿布鲁齐。9月9日,本团一直坚守阵地,对抗德军的入侵:驻守蒙特罗西的意军一个战术群没有后退一步,给德军造成了严重损失。德军原本要求通过这里开进罗马,但德军提出的要求被意军拒绝。德军转而用步兵和坦克发起进攻。在曼齐亚纳,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德军借助一片茂密的森林从守军左翼包抄,意大利守军被迫撤退;第8自行火炮中队和德军展开了近距离格斗,一辆又一辆75/18自行火炮被德军击毁,但是成功掩护了“卢卡轻骑兵”团的摩托化步兵脱离战斗并后撤。第10骑兵团随后转往蒂沃利,在那里它依然保持建制完整,并执行警戒任务,一直等待直到罗马城防司令卡尔博尼与德军签订停战协定,宣布罗马为“不设防城市”,罗马周边的意大利军队解除武装。德军控制了整个罗马和周边郊区。意大利军队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氛,官兵们盼望回家,害怕被俘虏或者驱逐,但是本团仍然保持着严格的纪律和高昂的荣誉感,所有人都留驻原地,无人离开。在看到他们已经无事可做之后,拉比上校决定解散全团。在做出这个悲伤的决定前,拉比上校前去师部,提出让只带着坦克和自行火炮离开,弃下所有其他车。他们随后将前去佩斯卡拉,在那里的航空基地补充燃料。拉比上校坚定地认为部下一定会支持他的想法,可是上级却否决了拉比上校的提议!罗马当局严厉谴责该团的所作所为,因为当局已经许诺所有意军停止行动,避免与德军发生冲突;如果发生意外,德军肯定会疯狂报复罗马市民。上校表示服从,并返回驻地。

团长把所有库存的物资都分给了士兵们,分发到最后一块饼干,最后一听肉罐头,并给所有士兵给了一份他签署的宣言:“‘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二世’装甲团,指挥部,P.M.160-1943年9月12日-特此声明,在我本人下达解散命令之前,这名骑兵仍坚守在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枪骑兵”团,并充分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团指挥官圭多·拉比。”

9月17日早晨,第10“维托里奥·埃曼纽埃莱枪骑兵”团所有军官搭乘一队汽车,全副武装地开进罗马城。所有军官都戴着佩枪——德军准许他们继续佩戴武器并且不取消军衔。军官们集中到圣安杰洛堡,将手枪和军衔都存放在这里。在离开蒂沃利之前,团长把团旗交给了团内的高级军官,要每一个人签署一份宣言,以“骑兵的名誉”发誓收藏好本团的遗物,以便有一天重新归还。之后,第10骑兵团的一个下马骑兵大队参加了解放加里利亚诺河河谷的战斗。

资料来源:

《TRACCE DI CINGOLO compendio generale di storia dei Carristi 1917-2009》

www.wikipedia.it

www.regioesercito.it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