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
陆军陆军装备

康特勒琴的悲鸣——BT-42

大炮,防线,国际援助,这些都不重要。一个士兵必须认识到:他,正在保卫自己的祖国 .

——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总述

在1940年结束的冬季战争中,芬兰丧失了它的第二大城市维堡,在4年之后的维堡战役中,一款装备了114毫米榴弹炮,重为15吨的战车,在战场一偶散发着或许并不耀眼的光彩,这款战车是芬兰自行“研制”的第一款坦克。二战期间芬兰总共使用过三种不同型号的突击炮,其中争议最大、知名度最小、最不成功的莫过于BT-42了。该型坦克只被制造了十八辆。BT-42是一个仅15吨重但安装了一门114毫米“重炮”的“小家伙”。,它将一门英国一战时的QF 4.5英寸榴弹炮MK.2安装在一个配有大型炮塔的苏联BT-7坦克底盘上。芬军方面为其命名为15 tonnin rynnäkkötykkipanssarivaunu BT-42(15吨级突击炮战车 BT-42)

BT-42部分参数
尺寸5.70m/2.10m/2.20m | 18英尺8英寸/ 6英尺10英寸/7英尺2英寸
战斗全重15吨
成员3人(指挥官/炮手,驾驶员,装填手)
发动机Mikulin M-17T 500 hp(370千瓦)
理论极速时速53公里/小时(33英里/小时)
悬挂克里斯蒂
最大行程375公里(233英里)
武器114 Psv.H /18*1,索米m/31*1(车内)
车体装甲22mm/13mm/13mm/6-10mm
炮塔装甲16mm

背景

在1942年,当芬兰人开始计划这款突击炮时,芬兰装甲中心——国内最主要的装甲车辆维修基地,仍然拥有大量在上次苏芬战争中缴获或击伤的BT系列轻型坦克。芬兰人最初并没有妥善利用这些战利品而是堆积在那,与此同时其它的缴获车辆像T-28、KV-1这种中/重型坦克早已送往前线,就连能够修理后再次投入战场使用的T-26轻型坦克也因为它们的零部件需要被用于毁损车辆的维修工作而急剧减少。所以BT-7 M1937不失为一种十分合适的选择。

BT-7 M1937不仅是当时最先进的一款BT系列轻型坦克,它的改装潜力更大,可靠性更好,零件获取难度也相对较小(芬兰同期还有BT-2、BT-5),同时马力强劲的发动机也为改装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种改装车并不是只有QF 4.5英寸榴弹炮Mk 2这一种装备选择,诸如76RK/27,122H/09和122H/10都可以成为另一种可能。正如芬兰档案所说,英国QF4.5英寸榴弹炮Mk 2并不符合芬军对它的定位,该炮被芬军命名为114 Psv.H /18(114毫米榴弹炮1918式)。它早在1918年就被引进芬军装备序列,但按照芬兰的标准,它在四十年代仍然是较为现代的火炮设计。如果与芬兰野战炮兵使用的其他轻榴弹炮相比,它是同类中最轻的榴弹炮之一,如果相比于当时最先进的轻型榴弹炮,QF 4.5英寸榴弹炮Mk 2射程问题就较为突出了。

114 Psv.H /18的弹药是分装弹药(装有发射药的药筒和弹体是分开装载的)。虽然这降低了实战时的开火速度,但当时的芬军所装备的轻型火炮都是分装弹药,这在芬军中并算不上缺点。

冬季战争期间,英国向芬军捐赠了24门榴弹炮,另外还从西班牙购买了30门榴弹炮,因此有很多火炮可用于BT-42的改造。目前尚不清楚谁负责并选中了这种榴弹炮而不是其他的榴弹炮,但是有理由怀疑,是芬军野战炮兵高层在推动该榴弹炮用于BT-42的研发。 对野战炮兵部队而言,QF 4.5英寸榴弹炮Mk 2是一种非标准口径榴弹炮,不仅操作成员需要单独培训,而且它相当差的性能和不稳定的弹药供应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研发历程

芬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成立了国立炮兵工厂(Valtion Tykkitehdas)用于进行火炮生产,该工厂仅生产过反坦克炮、防空炮和野战火炮(多为博福斯炮),只在1938年自主生产过火炮,之后它一直在负责维修火炮的工作,再也没生产过火炮了,更别说履带车辆了。因此该工厂在坦克维修方面毫无经验,研发设计更是无从下手。事实上,除了曾经在1937年为芬兰警察部队设计Sisu装甲车时积累下的一些经验外,全芬兰的任何一个工厂对于装甲车辆设计研发都毫无经验,而且由于原材料短缺,设计师们也不可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坦克装甲车辆。

一般情况下,设计装甲车辆时由于不同因素相互影响的原因,人们需要通过反复的试验去寻找合适的主炮布局、装甲厚度、发动机功率与布置方式之间的平衡。然而当时BT-42的设计师们手头拥有的资源,只有缴获的BT-7坦克的底盘和发动机,以及QF 4.5英寸榴弹炮Mk 2等,设计师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显然并不大。 但由于这是一项硬性任务,一个由OivaRehnström领导的,由十几人组成的设计小组还是被勉强组建起来,在这样条件下设计出的BT-42,自然谈不上有多优秀。

由于BT-7坦克底盘比较窄,而且它的驾驶员被布置在车体前部中间,因此很难在车体前部安装主武器(无炮塔突击炮设计方案不现实),所以设计团队决定为它配备一个新的炮塔,该炮塔足够容纳QF 4.5英寸榴弹炮Mk 2和两名车组人员(右边车长兼炮手,左边是装填手)

火炮

尽管芬兰人在引进英国QF 4.5寸榴弹炮MK.2时已经给它配备了“胡椒瓶”式的炮口制退器,但其后坐力对于BT-7底盘仍然仍然过大,给突击炮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车辆投影面积以及射击稳定性等。BT-42的炮塔下半部分继承自苏联BT-7,芬兰改造的BT-42炮塔则焊接在苏联制造的炮塔下部之上。 在装备有炮口制退器,还调节了后座行程(进行了车载化设计)的情况下,114 Psv.H/18在以0º仰角射击时,其驻退长度仍有几乎整个炮塔长。新型炮塔必须足够高,以便榴弹炮能够达到曲射所必需的仰角。 为了进一步提高火炮开火时的精确度,设计师们还在炮塔与车体间设计了一个机械卡钳,能够让成员在火炮开火时将炮塔和车体锁在一起,以确保炮塔不会在主炮开火时乱晃。

BT-42使用的光学瞄具也乏善可陈,它只有一个潜望镜,两个观察窗和一副榴弹炮自带的瞄具,与BT-7相比,BT-42车组乘员的视野范围甚至更差了。114 Psv.H/18的光学瞄具是从76K/02轻型野战炮上回收的老式苏联瞄具,虽然可以使用,但这与该瞄具原来的用途相差甚远。炮塔的水平旋转系统是直接从BT-7坦克上沿袭下来的,火炮垂直旋转系统则改进自原本QF 4.5英寸榴弹炮所使用的系统。由于无法同时旋转两个手轮,火炮使用起来非常笨重(车长和装填手分别负责左右两侧各90º)。另外BT-42的主炮俯仰角为-5度/+25度,瞄准器和手轮设置在右边,火炮击发按钮在左边,整个开火过程需要兼炮手和装填手协同进行。

(114 Psv.H/18的HEAT理论穿深并不低)

114 Psv.H/18弹药选择范围很广:早期似乎只有高爆弹和磷弹,但在1942年3月之前也引入了烟雾弹。战争后期(可能是1944年初) 还使用芬兰用德国105mm H1/C HEAT弹头的战斗部制造的HEAT炮弹用于反坦克

  • ①“ 114 fsakr 26-30 / 33-u-44”:磷弹,重量16.080公斤。
  • ②“ 114 fsakrv 51 / 61-106E”:磷弹,重量15.65公斤。1942年3月1 日添加到芬兰的弹药手册中(可能是较早引入的)。
  • ③“ 114 sakrv 51/61”:烟雾弹。硅,氧化锌和镁的燃烧混合物。1942年3月1 日添加到芬兰的弹药手册中(可能是较早引入的)。
  • ④“ 114 hkr 42/C-18 / 24-38”:带有德国105mm H1/C弹头的HEAT弹头。重量13.50公斤 1944年7月1 日添加到芬兰的弹药手册中(可能是较早引入)。

装甲

BT-42车体装甲仅有6-16毫米,它的炮塔也只有16mm,其装甲保护仅能防御破片和小口径武器射击。

机动

BT-7坦克设计的500马力M-17T汽油发动机采用液体冷却,并以航空发动机为基础。它也是BT-42设计最成功的部分之一,尽管该发动机因油耗高而受到芬兰军方的批评——此发动机的72辛烷航空汽油比当时大多数苏联坦克使用的柴油更易燃。 但芬军军方对该发动机仍然青睐有加,因为M-17T发动机不仅拥有更高的载重,它还能极大的提高坦克的公路行使速度。

尽管柴油发动机更适合装备芬军,但当时的芬兰工业水平甚至无法自主制造柴油卡车发动机。 BT-42过窄的悬挂宽度和不合理的履带设计导致发动机并不能尽其所能(过快时会造成履带非战斗性损坏),这使坦克越野能力变得很差——它只能在路况较好的“野地”(硬质土地)上行驶,在较松软的路面上坦克的机动性就会大打折扣。

BT-42悬挂的特长,(克里斯蒂)轮履转换装置中的轮式行走系统和履带一样也设计得非常糟糕,轮式驾驶系统的方向盘十分沉重,转向困难,它仅能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而这种路况的公路在苏芬前线少到可以忽略,因此克里斯蒂悬挂在芬兰并没有用武之地。

BT-42的总满载油量为650升汽油,它配有400升主油箱和两个125升的侧油箱。在行驶过程中其发动机平均油耗为100升/小时。 与BT-7相比,BT-42由于重量增加了,导致保养周期更短了,每使用150小时便需要大修一次。

通讯

据芬军配发的使用手册,BT-42配备了71-TK-1车载无线电和TPU-2车内通话系统,两者均继承自BT-7坦克。实际上,前线的芬军发现71-TK-1的可靠性很差,因此很少使用。1944年,独立坦克连的设备清单中也没有71-TK-1车载无线电。因此,虽然71-TK-1在早期使用,但BT-42并没有大规模装备。根据BT-42在1944年的设备清单所说,芬兰工厂为其所有BT-42突击炮配备了芬兰自制的P-12-7车载无线电,从目前唯一一辆幸存的BT-42的车体内拍摄的照片上也可以找到原本为该型无线电准备的部分设备。同时,部分车组人员并不记得配备过车载无线电,此种情况可能是因为71-TK-1在早期的坦克上使用过,不过很快被拆卸;P-12-7仅小规模装备在BT-42上;同时还有一些BT-42根本就没装备过无线电。

成员

BT-42配有3名车组成员,其中车长兼炮手位于炮塔右侧,装填手位于炮塔左侧,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BT-42没有装备航向机枪或同轴机枪,它仅在车内备有一只索米m/31冲锋枪供车组成员使用,

改进

第一辆BT-42早在1942年9月初就交付给了突击炮营,不过随后部队就发现它有很多缺点,并在次月将其退回芬兰国立火炮工厂以进行改进。以下是部队提供的需要改进的项目和工厂方面的回复:

  • ①炮塔后部装甲仅10毫米厚——工厂将其提升到了16毫米;
  • ②炮塔只有一个观察窗,而且没有防护——工厂又增加了一个观察窗,并在两个观察窗上增加了防护罩;
  • ③火炮(炮塔)水平旋转系统由于炮塔重量增加而变得十分沉重,难以使用——工厂在装填手一侧也安装了一个手轮,使得车长(炮手)和装填手能一起摇炮塔,这样可以加快炮塔转动速度;
  • ④坦克在树林中行驶时位于炮塔顶部的火炮瞄准镜很容易会被树枝和其它杂物堵住——工厂为其增加了可折叠式保护罩;
  • ⑤暴露于车体外部的火炮复进机只有4毫米厚的钢板保护,仅能防御小口径子弹的射击——工厂将该部位的装甲厚度提升到了5~10毫米;
  • ⑥弹药架布局不合理,而且在保养电池时两者会产生冲突,很不方便——工厂重新安排了弹药架布局,并将电池装进了装甲箱移动到了坦克车体侧面的翼子板上。

虽然上文中提到的部队提出的改进项目芬兰国立火炮工厂基本都做到了,但随着部队使用时间的不断增加,坦克又暴露出了许多新问题,BT-42仍然无法让车组们满意。 1943年5月20号,突击炮营提供了一张BT-42的二改清单,希望能够进一步改善BT-42的作战性能:

  • ①炮塔顶部的舱盖应该再造得大一点——工厂拒绝了这么做,因为BT-42炮塔是由多块装甲板拼装起来的,结构复杂,改大舱盖会降低结构强度;
  • ②坦克载弹量不尽人意——工厂答应提高坦克载弹量;
  • ③在第一次修改中增加的火炮瞄准镜防护罩阻挡了瞄准镜视野——工厂通过扩大炮塔正面装火炮瞄准镜的开口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 ④车体后部应该增加火炮行军锁——工厂在车体后部增加了火炮行军锁;
  • ⑤火炮垂直旋转系统的手轮旋转比(就是摇一圈火炮位置会变化多大)需要缩小;换句话来说就是炮手用现在的手轮手感很笨重,很难精确瞄准目标——工厂拒绝调整旋转比,但是给坦克安装了一个更大的手轮;
  • ⑥火炮制退系统的垫片有问题——工厂想出了一套合适的解决措施,并解决了问题;
  • ⑦火炮瞄具固定件的生产误差太大了——工厂答应会解决这个问题;
  • ⑧突击炮营希望剩余的还没提交的BT-42突击炮生产质量能够更好一点——工厂没有做出回应。

生产

按照改造步骤来说,国家炮兵工厂负责将BT-7改装为BT-42。换句话说,国家炮兵工厂制造了BT-42炮塔,将它们安装在每辆车上,并为每个炮塔配备榴弹炮和光学仪器。然后每辆BT-42都被送到装甲中心(Panssarikeskus),后者完善了设备的其余部分,最后将完整的车辆运往装甲师。 其他参与BT-42改装的公司还有Oy Lokomo Ab和Crichton-Vulcan的工厂。在改装之前,Lokomo检查并修理了6辆BT-7车体,还对制造BT-42炮塔所需的钢板进行了轧制处理。装甲中心检查并维修了其他十二个用于此目的的BT-7车体。一旦Lokomo将钢板制成,Crichton-Vulcan就会对其进行回火锻造处理。

在改装过程中,对机箱进行了一些相对较小的修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为进气口增加了屏障,并建造了新的挡泥板。除了一辆BT-42以外,其他所有BT-42均以BT-7 1937年坦克底盘制造,唯一例外是Ps.511-19车,该车使用的是BT-7 1935型底盘。

预定交付BT-42的时间表早已无效,实际生产比计划时间晚了3-5个月。这可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厂方的能力有限以及BT-42的优先级较低。 芬兰装甲中心稍早前曾下达过一道工作指令,指出重型和中型坦克的修复工作拥有最高优先权,其次是轻型坦克的修复工作,而BT-42突击炮的生产工作只排在第三位。不过幸运的是,BT-42的生产仍能赶上进度,比计划提前三个星期交付了前13辆战车。当13辆车全部交付部队时,时间只比原计划晚了一个月;然而剩下的5辆车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延误——当它们最终进入部队服役时比原计划的时间晚了18个月。这5辆车的长时间延误一方面是因为对之前制造完成甚至已经交付的坦克召回进行升级,一方面是因为还有部分突击炮在规定的时间点还没有完工。

经过第一次改造后的BT-42突击炮后来与其它车辆在1943年2月被首次送到了部队中。突击炮营第一连队在1943年2月26号收到了他们的第一辆BT-42突击炮,第二连队在同年3月23号收到了他们的第一辆BT-42,而第三连队一直到了1943年5月14号才得到了第一辆属于他们自己的BT-42突击炮。最先改造完毕的BT-42使用的还是芬兰最早的“R-”车辆编号模式,但随着新型编号模式“Ps.”的推广,剩下的便都使用了新的规则,其中BT-42所属的新编号是Ps.511.

编制

当芬兰全国上下都在为1941年6月开始的继续战争(第二次苏芬战争)动员时,芬兰军队手头所有的坦克都配备给当时芬军唯一一个坦克营。该营作为芬军进攻的先头部队,在战斗中英勇奋战,为自己赢得了相当响亮的名气。因此在1942年2月,芬兰军队总司令部计划将该营扩编为坦克旅。 这次扩编最初计划是1个坦克旅下辖3个坦克营,其中第三个坦克营预定装备缴获自苏联的T-28中型坦克、T-34中型坦克和BT系列快速坦克,然而由于缴获的中型坦克(T-28和T-34)数量太少,这个计划很快便被放弃了,第三营被规划为Panssaritykkipataljoona,直译为“装甲炮营”。

同年6月,总司令部正式下令将原先坦克营扩编为坦克旅计划中的第三个坦克营取消,下辖坦克营的数量变为了2个,并另外增加一个独立于坦克旅的突击炮营。这个突击炮营与扩编后的坦克旅共同组成了芬兰第一个装甲师。根据总司令部的命令,这个新建的突击炮营下设3个突击炮连队,每个连队拥有6辆BT-42。 该营人员构成比较杂乱,坦克车长和车辆驾驶员来自坦克旅,而军官,包括正式军官和无委任状的军官,而一些后勤人员则是从不同野战炮兵部队调来的。

战斗

1944年6月9 日,在卡里安地峡的苏军攻势结束了芬兰苏战线漫长的对峙时期。那年夏天的战斗也证明了BT-42的缺陷,一个独立坦克连编有的14辆车在1944年6月20日的维普里(Wiborg / Wyborg)战役中损失了8辆。另一个独立坦克连在17 日至18 日损失了3辆BT-42,而且BT-42的战力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这场战斗以及随后的战斗中,还有5辆BT-42突击炮损失。等到苏军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攻势波及到Viipuri市时,芬兰的前线防御和二线阵地已经被突破了,迫使前线西部的芬兰军队撤退。芬兰陆军仓促间派出第20步兵旅在东部郊区建立防御阵地守卫这座城市,为此,独立坦克连被该旅征用。

到了20日,此时的步兵旅包括四个步兵营和两个野战炮兵营。该旅由强力的军官阿玛斯·肯皮上校指挥,但与绝大多数芬兰军官一样,他对战车的指挥经验很少。因此他显然不会区分什么是坦克,突击炮或自行榴弹炮,更不用说战术运用上的区别了。因此,西佩尔中尉向他的旅部报告,建议另外9辆剩余的BT-42在Linnasaari岛的城市内驻扎,并用曲射火力支援该旅,但他的建议被拒绝了。 自此,所有9架BT-42都被带到了前线。其中两个坦克排负责支持第二,三,二十步兵营在东郊的作战,而第三排则支持第三步兵旅在东北部的作战。由于大多数BT-42缺少无线电设备,因此分散至各个单位时经常遇到沟通问题。

苏联资料显示在早晨,BT-42与步兵共同出现在2个苏军前沿阵地面前。BT-42轮番对使用T-34/76的苏军坦克排开火,但T-34一辆都没有被摧毁。到09:30时,芬军发现了大量的苏联步兵和大约50-70辆坦克。吕佩纳·西佩尔(Luetenant Sippel)的BT-42(R-717)开始向这些目标进行曲射轰击,随记被苏军的反击击伤,被迫撤回到Ristimäki进行维修,还好芬兰步兵再次击退苏军的进攻。直到中午前后。第二步兵营和第二十步兵旅频繁遭到苏联飞机的攻击,因此当时指挥该营的贝克曼少校决定将其指挥部后撤约500米(这可能是造成后来崩溃事件的部分原因)。由于还有一台BT-42突击炮需要维修,因此大约在12:15该车与另外两辆BT-42一起被拖回工厂。 至此,四辆BT-42撤离了RistimäkiMaaskola前线,但不幸的是,有士兵注意到了战车的撤退,并且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大部队开始向后撤退。随即,撤退的谣言开始蔓延,第二十步兵旅开始动摇,邻近的5个步兵连很快被影响,纷纷开始准备后撤。这在芬军中引发了骚乱。大约13点30分,贝克曼少校私自命令他的营撤退。第20步兵旅的部分营试图发动反击夺回战壕,但没有成功。

大约14:00,Sippel中尉带着他的BT-42向第 20 步兵旅总部报到,要求准许将其突击炮撤回Viipuri中心西侧的Linnasaari岛,并从那里提供火力支援,但是肯皮上校拒绝这一说法,说他们怯战,并命令他们就在城市内战斗。 虽然第二十步兵旅是通过城市撤退的,但第三独立坦克连停在了Tammisuo,它被用于支援第三步兵旅作战。下午,苏联的SU-122突击炮和四辆T-34/76坦克驶入萨雷拉中尉的BT-42(R-702)的射程内,BT-42随即在70米的距离上向其发射了15枚HEAT炮弹,但没有一发击穿。由于担心敌人发现,萨雷拉试图撤退,但行走装置却被卡住了,被迫后撤维修。该排另一辆BT-42(R-713)的电路也出现问题,同样被送回修理。

在城市里的两个BT-42突击炮排已经进行了轮履转换,使用了轮式行走装置。在Karjala城区,霍姆斯特姆中尉的BT-42 (R-711)经历一场绝望的战斗,对面是KV系列(或IS系列)重型坦克,霍姆斯特姆用HEAT击中了它18发,但没有任何实际影响。在与苏联的反坦克炮战斗时,霍姆斯特姆陷入了壕沟,不得不抛弃了战车。

西佩尔中尉没有从旅总部返回独立坦克连,而是和副指挥官涅米宁中尉指挥着剩下的三架BT-42,这些​​突击炮早些时候被撤回进行修理,并被带到了Linnasaari岛。在从总部总部返回的途中,Sippel的BT-42 (R-717)在城市医院附近冲入苏联军队,向他们发射了六枚HE,然后遭到T-34的攻击,并在EliaankatuKannaksenkatu街道的十字路口被击穿炮塔,Sippel中尉和装甲兵Sorvisto当场阵亡,只有驾驶员成功逃生并到达了芬军防线。 芬兰步兵从城市撤退到西北后,Kaakinen中尉的BT-42(R-709)摧毁了横跨Kivisillansalmi的公路桥梁的一部分,以确保苏联人将无法使用它继续前进。Separate Tank Company剩下的部队和物资从一线撤离并转移到Hanhijoki

事实证明,在Viipuri战斗中,BT-42的Heat完全没用,同时自身毫无防御力,即使在城市条件下,机动性问题也非常严重,这导致大多数突击炮被遗弃了。值得一提的是,R-717的损失并非直接由敌方火力造成,而是技术问题和机动性差,再加上快速后退,造成车辆无法动弹并无法及时抢救的情况造成的。

被抛弃的BT-42,涂有三色迷彩

评价

在芬军文献中,最早的BT-42是在1942年9月5日交付给位于Äänislinna/彼得罗扎沃茨克市的突击炮营的,早期测试对象主要是驾驶和机动性,直到1943年4月,他们才使用榴弹炮进行实弹射击测试。

  • 第一次测试显示,BT-42不适合用于反坦克作战使用,或者通常不适合与其他装甲车进行战斗使 用。
  • V. Luovila少校(当时的突击炮营司令)在1943年5月4 日向坦克大队司令报告称 :“鉴于我部作战之经验,特别是由于车辆的越野机动性差,射速慢,我认为这辆车不适合作为突击炮。”
  • 装甲师的参谋长在1943年10日报告了BT-42(1943年7月):“……到目前为止的经验表明,该车辆比预期的更不适合用作突击炮”,并建议将BT-42改装为装甲运兵车。

芬兰武装部队总部显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专家的意见,拒绝了对BT-42的改进方案,并指出已经花费大量资金来建造BT-42突击炮。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装甲师明确表示不相信BT-42突击炮的能力,武装部队GHQ回应说建议将这些车辆转移到其他地方,并建立另一个不属于装甲师的独立坦克单位,甚至可以是履带装甲车单位

凌左

凌左

位卑未敢忘忧国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