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设计简史回顾及成败讨论:下
by伶俐可爱小岛风
上篇
附一些有用的链接: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389876291229253
https://tieba.baidu.com/p/5617328483?pid=118849844296&cid=0&red_tag=1154431288#118849844296
https://tieba.baidu.com/p/5500676003?pid=116690765634&cid=0&red_tag=1228141293#116690765634
23333吨和26500吨方案
现在法国海军新舰设计的任务已经很紧迫。就在会议进行的同时,法国开始设计新的小型战列舰方案,总参谋部指令该方案排水量应该在2333吨(7万吨3艘)到25000吨(英国提议的上限)之间。毕竟,英国的提议实际上是法国喜欢的。因此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就没有设计35000吨的战列舰。更何况前面已经述及法国建造大型战列舰之困难重重,所以还不如先造3艘23333吨的。不过,由于此时法国的局势不稳,政府、海军部人事更迭频繁。仍有不少人对大型战列舰心心念念。这使得宝贵的时间又被浪费在说服人们相信23333吨的最优性上(35000吨造不起,17500吨太弱)。
对于这种战舰,现在要考虑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防护。德国成功地在凡尔赛条约之下搞出了10000吨、280mm (11寸) 炮、26节 航速的玩意儿(其实排水量是超了的) (让你们当初不限制口径:jpg)。其防护虽然不强但仅对付条约巡洋舰已经够用,11寸主炮更是对巡洋舰的碾压之势。此外由于使用了柴油机且搭载了侦察机,这种军舰更是成为了破交的绝佳选择。面对这样的对手,欧洲能同时确保追得上打得过的只有胡德声望反击。现在法国人需要的就是像她们三个那样的船——这也是法国人将新主力舰称为战巡的原因。由此,一个硬指标就是对11寸炮免疫。23333吨的方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来的。
应该说这是按照既定目标所设计的、能完成预期使命的战舰。海军也很喜欢她。不过谁知这时候又节外生枝,一次双边会谈,使得法国政府又陷入了嘴炮之中。当时作为伦敦会议上的遗留问题,在英国的直接或间接鼓励下,法意商谈关于建造小型战列舰的事宜,法国准备让意大利想自己这样也建造2艘23333吨战列舰,但遭到拒绝。法国议会里满是关于该计划案的争论,不少人都开始嫌弃她弱(毕竟意大利海军建造标准的条约战列舰的话,法国是无法应对的)。海军部长已经在六个月内连换三个了,因为他们都无法在无尽的扯皮中说服国会老爷们。就这样一直到1931年7月10日,新舰终于被采纳。但经费仍是仅供进一步研究用。
接着在新任海军总参谋长的指示下,技术局开始修改方案,这次修改要求的摘要如下:
由于主炮口径和防护的加强,势必带来排水量的上升。最终对标准排水量的新估计为26500吨。1932年4月27日得到定案,这就是敦刻尔克的诞生。
修成正果:敦刻尔克简介
写到这儿的时候是最难的。我个人水平实在不足(包括造船知识和英语水平),因此不可能详细讲解这艘船的具体性能细节的,真要细讲怕是只能黑屁。而传达错误的信息(无论有意或是无意),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我只能展示一些简短的、结论性的东西。关于这方面主流的资料无非是John Jordan French Battleships 1922-1956、 Allied Battleships in WWII(这两本是针对每一级船本身的),火控与火炮这两方面诺曼弗里德曼(老佛爷)的《海军火力》和navweaps网站、John Campbell的Naval Weapons of WWII都是比较权威的资料。倘若有人看到这里并有兴趣进一步深究的话,那么自行查阅.上述书籍或网站即可。我不当班门弄斧随便乱复读。
从总体构造来看,敦刻尔克是具有英国3系列以及纳尔逊风格的:主炮全前置以节省重量;塔式上层建筑也和英式大箱子有三分像,在其上承载着火控设备。防护设计总体采用重点防护的布局,同英国人一样,法国早已注意到交战距离在不断拉远这一事实。因此体现在敦刻尔克上其水平防护也得到了特别重视。但保留了舰尾装甲带延伸和穹甲。穹甲同主水平装甲下的40mm装甲甲板起防崩落作用,而不是主要的防护体系。(想要看完整斗兽棋的请移步: https://tieba.baidu.com/p/5617328483?pid=118849844296&cid=0&red_tag=2621627587#118849844296)。
从结果来看,敦刻尔克的炮战防护设计是成功的,对德国的280SKC34炮能起到很好的防护效果,别忘了这正是其设计初衷(这里还没有考虑斯特拉斯堡的垂直防护又有大幅加强)。
敦刻尔克级的水下防护同样是亮点。以往的法国战列舰在此方面都是弱项,但敦刻尔克级.上有了很大改观。与意大利海军采用普列赛系统不同的是,法国人并没有使用这种过于新奇技巧,而是一个标准的“三明治”——空间隔舱、轻质防水壁、注水液舱与内部的厚支撑壁相结合,最大的纵深可达7.5米,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指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倾斜的内置装甲带之外的空间填充了硬质泡沫(ebonite mousse)来防止进水。
当然,若要说敦刻尔克是对英国的一种简单地模仿照搬就大错特错了。敦刻尔克的由于采用的是两座四联装炮塔,这使得炮塔间距被拉大,安全性自然得到提高,尽可能减少了火力损失的威胁【这里多说两句,少数座、多联装的炮塔设计除了节省重量其投影面积也是更小的,另外敦刻尔克级的炮塔已经在吨位允许的情况下得到了不错的保护,包括炮塔中间也有40mm的隔板(弩炮行动中二号炮塔的中弹其实已经可以证明)。因此那种说法战容易变船棍的,我只能说氟尿嘧啶片,尼美舒利(直球辱骂) ,建议少玩窝窝屎大脑升级,,,】同时,主装高度也远强于英国人,穹甲和下层的40mm水平装甲也不同于英国惯例。
在上面我提到的一些权威资料中,对墩子主炮的APCBC弹重给出了两个不同的数据: 560kg和570kg。但用560所计算出来的弹重系数仍然大于0.56,这点是远强于直接对手沙恩霍斯特的(0.52多)——事实上,法国海军很早就开始研究重弹。敦刻尔克的主炮弹(Mle1935) 装药量达到20.3kg苦味酸(picrid acid) — 这相当于3.6%的弹重,比当时其他AP约多50%。至于其初速也达到了870m/s。
(以下内容纯粹是我在复读数据,而且意义不算特大。)我有的具体穿深数据只有美国经验式的,因此不能作为绝对真实的数据来考量。根据这种理论上的粗略测算,其穿深数据(主要是垂直)与俾斯麦和KGV的主炮差距不算大甚至有部分超过(这里所言是都以经验式为标准)。当然,用美国的经验式去计算别国火炮所得的数据必然会与实际数据有不小的偏差。但作为参考可以得出结论墩子主炮的威力还是毋庸置疑的。
副炮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口径副炮- -样,名义上的“高平两用炮”在实战中是无法如其名这般这么发挥作用的。而且这门130mm45倍径1932年式高平两用炮在实际使用中被诟病为射速慢,SAP弹威力不足——这意味着它实际上在对空对海两个任务,上都显得力不从心。另外一个不能算缺点的缺点是一-双联装的副炮塔只具备防御弹片的防护力。
值得注意的是敦刻尔克级创造了2个法国海军中.的第一:第一级主炮副炮都具有专门的指挥控制系统的战列舰,第-级为主副炮配备遥控系统(RPC) 以与指挥系统协同的战舰(但是,这种系统日后被证明并不可靠)。
水上飞机系统是一个成功的设计,这主要在于全前置的主炮布局使得尾部航空设备的安装不再捉襟见肘。其搭载卢瓦尔130水.上飞机,起飞重量3.4吨。使用长22米的压缩空气弹射器,足以被加速至其起飞速度103km/h.出于安全考虑,舰尾还装备冷却系统、洒水装置和惰性气体。
弩炮行动及后续中所受损伤——谁该背锅?
事实上,法国海军在弩炮行动中所面对的对手是超出其自身所设计时的假想敌的。
胡德号开火后,法军指挥官让苏尔中将也下令法舰回击、开始机动,但此时敦刻尔克上发生了混乱,导致其没能像斯特拉斯堡那样快速离开锚地,很快被4枚1 5英寸炮弹命中。这次打击的后果是严重的,尤其是后2枚穿过了225毫米主装甲带的炮弹,这导致此舰失去了战斗力,搁浅成为了唯一可能的结果。题文中描述的中弹情况和事实倒也并无太大出入,详细的分析可查看John Jordan的书,或是参见文章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389876291229253。而我想强调的是这么一句话:
同样我们还要考虑:此役中重创法国海军的,实际上是英国在日德兰经历惨痛损失的同时,所开发的“绿弹”(greenboy) 的后继者。我们与其拿弩炮行动中所受到的惨重损失,去论证Dunkerque是失败之作,倒不如将其作为英国15英寸穿甲弹有效性的证明。它们穿透了具有相当厚度的倾斜装甲带并在船体内部爆炸,与日德兰时期英国的劣质穿甲弹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之前就可以发现的一点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是并没有考虑直接面对英国主力舰的。开头的文章中也坦言敦刻尔克级的对手,实际上(最早是)意大利海军的重巡洋舰,(之后为)德国的袖珍战列舰。之前已经多次强调,在面对这两个对手时,敦刻尔克无疑是有效的。何况在之前的分析中也指出,她在更小的排水量下仍实现了强于沙恩霍斯特的实力——而不是题文所说的“相当”(后者为计算失误所导致的战舰设计总体上的失败,论防护则为严重偏科,近距离下的垂直防护很强但水平和水下则难堪大任)。胡德号的主炮本就不是设计所要抵挡的,被其重创难道很丢人吗?因此,题文的这种论述,无疑是不顾实际的作法。作者实际上是了解敦刻尔克级的设计背景的,也能对弩炮行动中的中弹情况做出并未脱离事实的描述,肯定是查阅了相关资料,但得出的结论却不能令人信服。
结语
作为一款在重重限制之下设计的战舰,缺陷是注定不可能避免的。比如,为了节省重量所采取的四联装炮塔是个极为复杂的机构,容易出现故障,这在炮术测试中已经表现了出来。有些资料批评主炮精度不佳,炮弹散布范围过大。(有争议的一点是,诺曼:弗里德曼在 《海军火力》中有如下论述:“二战前夕,法国海军主力舰炮塔所包含的主炮射击散布较小,有数据称同一主炮塔的主炮向28000米外目标设计时,散布仅为50米。”但他也指出这里的“主力舰”其实有可能为重巡洋舰。不过,法国海军的炮术水平在其与英国爆发的少数几场冲突中得到了证明)。题文中所述的其他一些问题也确实存在(主炮仰角这一点笔者以为有些挑刺)。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最终效果如何,这是摸索前进中的法国海军所设计的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舰。事实上其总体风格也被后来的黎塞留所沿袭并有所改进,而后者被认为是-款成功的军舰。敦刻尔克级能够完成其设计目标,而且其地位在法国海军历史上也毋庸置疑。
我最不希望的一点就是,像题文这种脱离实际的评价方式成为思维定势,简单的扫了眼这种轻率的结论,便配上“今日乳法”的标签,当作又一茶余饭后的笑料。那么,对于历史的研究,终究只能这么轻浮下去了。
Pingback: 敦刻尔克设计简史回顾兼成败讨论——由一篇杂志文章引出的问题(上) – 河城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