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
陆军陆军装备

猛虎起烟尘,战马裹黄沙 ——突尼斯战役德意装甲部队

本文从战史角度对投入突尼斯战役的德军和意军装甲部队做一总结和对比。欢迎大家指正和补充。 德军第 504 重装甲营 131 号虎式坦克和意大利“半人马座”装甲师 M14/41 坦克镇楼。(131 号老虎旁边有一些奇怪的人)

一、 投入突尼斯战役的德军装甲部队

(1)德军坦克及突击炮部队

随着美英盟军在法属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大举登陆, 德国对于北非战场的态度发生了 180°的大转变。希特勒和德国总参谋部高层经过一阵混乱以后,决心投入大量的生力军到北非救急。一时间,投入突尼斯的德军数量很快超过了原有的德国非洲军,其中包括大量的装甲部队。这些装甲部队装备当时最新式的坦克和其他武器,很快对立足未稳的盟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大举增援北非的德军装甲部队主要是新锐的第 10 装甲师, 以及最负盛名的两个重装甲营(第 501、第 504 重装甲营) 。 这些部队很多情况下以临时编组的战斗群的形式参加战斗。1943 年 2 月 26 日,第 501 重装甲营改称第 7 装甲团第 3 营,下属的第 1、第 2 连也分别改称第 7 装甲团第 7、第 8 连。 3 月 17 日,第 501 重装甲营剩余的 11 辆虎式坦克以及其他人员均划归第 504 重装甲营,后者在突尼斯战至最后一刻。原第 501 重装甲营的第 3 连还在后方组训,没有投入北非作战,最终并入“大德意志”装甲团中,成为该团的第 10 连。 1943年 3 月抵达北非的第 504 重装甲营也仅有第 1 连投入战场,第 2 连留在西西里岛。第 504重装甲营第 3 连在 1943 年 4 月才在德国本土成立, 在当年 7 月成为“大德意志”装甲团第 11连。

突尼斯战役期间新抵达的德军装甲部队如下:

同时,原有的隆美尔非洲军团也从利比亚一步一步撤退至突尼斯境内。非洲军团名下的德国非洲军拥有两个德国装甲师——第 15、第 21 装甲师。这两个装甲师经过阿拉曼的毁灭性打击,装备的坦克数量和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 并且,由于补给物资优先供应突尼斯桥头堡,隆美尔的部下获得的补充极为有限,新到部队仅有 11 月 8 日当天在班加西登陆的第 190装甲营 6 辆三号坦克而已。 非洲军团于 1943 年 1 月底离开利比亚,进入突尼斯境内。

1 月 21 日,第 21 装甲师脱离非洲军团的战斗序列,在将仅剩的坦克转交给第 15 装甲师后一面将剩余的主力部署在突尼斯中部,一面派出维尔纳·格吕恩少校(Werner Grün) 去比塞大(Bizerta) 接收 30 辆全新的三号长管坦克,从而组成了新的第 5 装甲团第 1 营。在2 月的第一个星期里,第 190 装甲营和第 10 装甲师主力一路南下,加强突尼斯中部薄弱的防线。前者并入第 21 装甲师,改称第 5 装甲团第 2 营。

第 5 装甲团 1 营在突尼斯缴获的一辆美军 M4 中型坦克

而在非洲军团这边, 隆美尔手中仅剩第 15 装甲师。 为补充实力,他将意军第 131“半人马座”装甲师也并入了德国非洲军的战斗序列。此后,非洲军团的装甲部队以德意混编的“非洲军战斗群”的面貌展开了晨风行动及暴风行动(即著名的卡塞林山口之战( Battle of Kasserine Pass) )。

在突尼斯作战的德军四号坦克,可能属于第 8 装甲团

下面是春风行动(西迪布齐德战役(Battle of Sidi Bou Zid) ) 开始前后, 第 15 装甲师和第 21 装甲师装备的坦克数量:

总体来说,德军向突尼斯运送了数百辆坦克,数目超过了原来的德国非洲军所拥有的的坦克数量。以下是 1942.11.8 以后德军向北非运送坦克的详细数目和去向:

在节选的表格中,黑色一行表示发送的坦克总数,紫色表示在运输途中损失的坦克数目,蓝色表示运达的坦克数目。不过,后面的三个总数行表示的是整个北非战役期间德军投入的坦克数量,也包括了突尼斯战役之前的数目。因此,这里再将突尼斯战役期间运送到北非的各型坦克数目整理如下:


一号坦克: 0 辆
二号坦克: 28 辆(运抵 26 辆,损失 2 辆)
三号坦克: 271 辆(运抵 239 辆,损失 32 辆)
四号坦克: 180 辆(运抵 140 辆,损失 40 辆)
六号坦克: 31 辆(全部运抵)
营级指挥坦克: 11 辆(运抵 8 辆,损失 3 辆)
总计各型坦克 521 辆,运抵 444 辆,损失 77 辆。

除此之外,德国国防军陆军的的炮兵部队也有一支部队参与了突尼斯之战,那就是第242 突击炮营 1 连,装备有三号突击炮 F/8 型, 1943 年 4 月 14 日时有 4 辆突击炮可用。该营的其他两个连原先也计划到非洲来,并且配备了热带装备,但是在 1943 年 1 月,这两个连换掉了热带装备,转而投入到东线,最终消耗殆尽。重建的第 242 突击炮营在意大利作战。

正在突尼斯的仙人掌丛中休整的第 242 突击炮营第 1 连车组
三号突击炮传统艺能——搭载步兵
第 501 重装甲营的虎式坦克和三号坦克正在过桥
在 1943 年 3 月的盖塔尔之战(Battle of El Guettar)向美军发起反攻的第 7 装甲团的三号及
四号坦克

(2)德军装甲侦察单位

德军装甲部队的建制较为完整, 一般来说每一个装甲师都拥有一个装甲侦察营或摩托步兵营(德语分别称作 Panzer-Aufklärungs Abteilung 和 Kradschützen Bataillon) 。 德军在非洲战场先后投入的三个装甲师中,第 15 装甲师既有装甲侦察营(第 33 装甲侦察营),又有摩托步兵营(第 15 摩托步兵营)。不过在 1942 年 4 月, 第 15 摩托步兵营奉命划归第 21 装甲师,番号变更为第 104 步兵团第 3 营。第 21 装甲师有一个装甲侦察营,但是没有摩托步兵营。第 10 装甲师投入北非战场太晚,加之战局紧急,因此其遵循 1942 年装甲师的编制将下属的装甲侦察营合并进摩托步兵营。

上图中间是 1943 年 3 月,德军第 5 装甲集团军的 Sd.Kfz.263 装甲车,下面是同一时间第 10
摩托步兵营的 Sd.Kfz.232 装甲车

由于战场的环境特殊,德军投入北非的步兵师编制比较独特且变更过多次,最终名称定为“非洲师”、“轻型非洲师”等等,仅有突尼斯战役期间投入的第 334 步兵师仍保留着在欧洲的编制。这些步兵师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装甲侦察部队。

北非战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机械化装备的大量运用。德军基于北非前期作战的经验,认为在欧洲使用的摩托车、自行车等装备不适宜北非作战,遂更多地用装甲输送车等车辆取而代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北非德军部队的编制一直处于新旧混杂的状态。

突尼斯战场正在乘坐 Sd.Kfz.251 半履带装甲车进行机动的德军,此图摄于 1943 年 3 月

不过,不论采用什么装备,德军装甲侦察部队的任务都是大同小异的: 执行距离较近的战场侦察、较远范围的搜索警戒任务、在战局不利的时候经常担负为全军断后的重任。德军装甲侦察部队装备包括有摩托车、 运载卡车、各种轻重装甲车以及为数不少的半履带人员输送车,并装备有一部分反坦克武器。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德军装甲侦察部队已经体现出从强调速度到强调火力的转变。因此,突尼斯战役中德军的部分侦察车辆还装备有大口径火炮。

投入突尼斯战役的德军装甲侦察部队番号整理如下:

除此之外,德军投入北非的其他部队同样有侦察部队的编制,但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本文中没有列出:

(1) 第 334 步兵师的编制内包含一个快速营(Schnelle Abteilung)作为该师的侦察部队,番号为第 334 快速营。这个营编制包含有营部、 2 个自行车连和 2 个装甲歼击连。第 334 快速营投入了北非战场,但并没有机械化装备,因此不能算作装甲侦察营。
(2) 第 999 轻型非洲师是德军最后投入突尼斯的一个成建制师,但其下属的第 999 装甲侦察营并未来到非洲,而是辗转进入罗德岛突击师的建制中。
(3) 有资料称突尼斯战役中第 5 装甲集团军有一个直属单位——第 190 装甲侦察营,然而经过查对其他资料,发现该营成立于 1944 年。
(4) 其他因为资料欠缺可能导致的遗漏。

正在吊装、准备运往北非的第 999 装甲侦察营 Sd.Kfz.232,然而该营最终并没有去北非

突尼斯战役正值德军对军队进行编制上的重大调整,再加上非洲情况特殊,因此参与突尼斯之战的德军装甲侦察部队编制和装备都五花八门,可以说没有哪两个营的编制是完全一致的。总体上说,德军装甲师的编制中有一个摩托化侦察营和一个摩托步兵营,但是在 1942年,愈感力不从心的德军将摩托化侦察营和摩托步兵营合并,合并后称作摩托步兵营(不过也有一部分称作摩托化侦察营)。 1943 年,随着德军大幅度削减其他部队中的机械化装备,摩托步兵营和摩托化侦察营均改称装甲侦察营。以下依次是德军摩托化侦察营、摩托步兵营和装甲侦察营的编制:

注:(1)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期间,摩托化侦察营拥有 2 个装甲车中队。在 1941 年希特勒要求将装甲师扩编一倍以后,各装甲师均出让了一个装甲车中队用来组建新师。
(2)由于摩托车等装备不适应北非的极端天气,在非洲作战的各师的装甲侦察部队的摩托步兵连改为使用半履带车,并且使用冗余或者缴获的火炮组建了第 4 个中队,加强侦察部队的火力。
(3)在北非作战的各师编制均不规范。虽然装甲侦察部队曾经数次更改名称,但是受条件所限,经常来不及变化编制。

第 15 装甲师所属第 33 摩托化侦察营的 Sd.Kfz.250/1,上面安装了一门法制哈奇开斯 25mm
反坦克炮

德军各装甲侦察部队就在这样一种过渡状态下紧急投入了北非作战。以下是各个投入突尼斯战役的装甲侦察单位的具体编制。由于资料多少有些空白和矛盾之处,这里只是尽量整理,也许有某些不准确的地方。

这里补充一下来自网站的德军 1942 年非洲型装甲侦察营编制:

德军在突尼斯投入了为数众多的侦察用车辆,包括有大量的两轮或挎斗摩托(装备范围广泛,各部队通信单位和摩托步兵连均大量装备)、各种型号的装甲车(营部、装甲侦搜连、装甲侦察连、换装了半履带车的摩托步兵连等等)和一部分步兵炮、反坦克炮,并有不少的卡车用于后勤补给和牵引火炮。

装甲侦察营在战斗中主要使用的装甲车大体上可以分成轻型和重型两大类,根据是轮式还是者半履带式又可以分成两大类。 德军制造并使用过全履带式侦察车辆(有二号坦克 L 型(Sd.Kfz.123)、 38 型侦察坦克(Sd.Kfz.140/1)、产量更少的二号坦克 J 型),但是很遗憾,这些侦察坦克产量都很稀少,没有装备过参加突尼斯战役的各师。

注:(1)由于表格空间非常有限,在装甲车性能一栏只标注了装甲车装备的武器口径和数目,以及电台的型号, 如 7.92mm 代表德军 MG13/34/42 机枪, 20mm 代表各种该口径的机关炮, 28mm 代表 41 型反坦克炮。电台未列出具体型号。详细内容可参考《二战德军装甲侦察兵战史》。
(2) Sd.Kfz.233 装甲车只有 8 轮型号。 6 轮型号的装甲车是早期生产的并且数量较少,到了突尼斯战役的时候德军已经很少使用了。
(3)两类半履带车有很多种型号,确认没有用于侦察用途的表格中未列出。已列出的型号也不一定在突尼斯战役有过服役,由于资料所限未能查明。
(4)德军装备过大量的外国装甲车(例如法国潘哈德装甲车),北非德军由于补给难以维持更会使用缴获的盟军车辆(美英法型号均有) 。这些装备虽然有一部分是德军大量使用的,但是要查明具体情况则很有难度,这里就暂时不一一列举了。

在非洲作战的德军装甲侦察部队车辆,从上往下依次是备有备用轮胎的 Sd.Kfz.221、
Sd.Kfz.250/3、改装一门 28mm 反坦克炮的 Sd.Kfz.221 和 Sd.Kfz.232

与意军相比,德军的装甲车产量非常庞大。许多的著作一般不提及各单位装甲车的具体数量,至多有状态报告作为第一手资料,里面会记录各种装备的编制数量、战备车辆和短期内修复车辆所占的比重,不会提及具体数字。

因此,这里不提及德军在突尼斯投入各种装甲车的数量。但是有一种装甲车的投入数量很好查到,那就是装备 75L/24 主炮的 Sd.Kfz.233。这种装备大口径主炮的装甲车在突尼斯第一次亮相, 共有 18 辆参加了突尼斯的各种大小战役。有趣的一点是, 按照编制, 1942 年非洲型的装甲侦察营的营部就有 6 辆 Sd.Kfz.233 装甲车。

刚刚抵达北非,正在列队的 Sd.Kfz.233 装甲车
德军第 10 装甲师装甲侦察部队的 Sd.Kfz.233 正在和意大利同行的 47/32 自行火炮一同行进

(3)德军自行火炮单位

为了快速地为德军一线兵力提供支援,德军一直在尝试将支援火炮和反坦克炮搬上装甲车辆,从轮式装甲车、半履带车辆到全履带的坦克,不一而足。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德军的自行化火炮一般配置在步兵部队、装甲部队以及炮兵部队等等,分布十分广泛。三号突击炮原先隶属炮兵,是用于为步兵攻坚提供支持的。但随着战局变化,也有大量三号突击炮进入装甲部队(1943 年 2 月前称快速部队) 序列。 因此,这里将突击炮和德军的坦克一同统计,而不并入自行火炮单位中。

以下是德军在突尼斯战役投入过的自行火炮单位,由于资料混杂,以后可能还需要补充。总得来说,德军总共向北非投入过 66 辆“黄鼠狼 III”自行反坦克炮和数量不明的其他自行式火炮。

注:“黄鼠狼 I”和“黄鼠狼 III”均有多种具体的型号, 参与过突尼斯战役的“黄鼠狼 III”有安装苏制 76.2mm 炮的 Sd.Kfz.239 型和安装 75mm 口径的 Pak 40 反坦克炮的 H 型(H 型和 M 型均称为 Sd.Kfz.138)

二号 150mm 自行步兵炮是为北非战场“量身定制”的,共生产 12 辆编成第 707、第 708自行重步兵炮连投入北非。关于这些车辆的命运,不同资料显示的结果不同。有的说这两个连跟随第 90 非洲师作战直到 1943 年 5 月突尼斯战役结束,有的说两个连的二号 150mm 自行重步兵炮在阿拉曼战役中全部损毁。

北非的二号 150mm 自行步兵炮

德军曾经在阿拉曼以及之前的战役中投入过许多种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但是在阿拉曼战役结束之后大多损失殆尽。在原先非洲军团的 4 个装甲歼击营中,第 90 非洲师所属的第190 装甲歼击营几乎消失。 1943 年 2 月,德军利用该营指挥部人员和第 605 自行装甲歼击营第 2 连重新建立了第 190 装甲歼击营。第 15 装甲师所属的第 33 装甲歼击营在阿拉曼战役和之后的撤退中损失了全部的 16 辆“黄鼠狼 III”自行反坦克炮(Sd.Kfz.139 型) 。之后虽然该营接收了第 39 装甲歼击营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和牵引车辆,但是其中并没有自行式的反坦克炮。

第 605(自行)装甲歼击营从一建立就装备自行反坦克炮。从最初的一号自行反坦克炮到俗称“戴安娜”的多种自行反坦克炮,最后在 1942 年 10 月中旬装备了 2 辆“黄鼠狼 III”(H型) 。第 605 装甲歼击营在阿拉曼也损失了绝大部分的装备,至 1942 年 11 月接收了最后两辆补充的一号自行反坦克炮之后,将仅存的一号自行反坦克炮全部移交非洲装甲掷弹兵团。1943 年 2 月,第 605 装甲歼击营解散。 以上三个营在突尼斯战役中不装备自行反坦克炮。

北非战场的一号自行反坦克炮

隶属第 21 装甲师的第 39 装甲歼击营在阿拉曼的遭遇和第 33 装甲歼击营相同, 在突尼斯战役前损失了全部的 16 辆“黄鼠狼 III”(Sd.Kfz.139) ,并且在 1943 年 2 月底将仅剩的牵引式反坦克和车辆转给第 33 装甲歼击营,自己北上接收新的装备。 1943 年 3 月 11 日,第 33装甲歼击营接收了新的 18 辆“黄鼠狼 III”,其中第 1 连接收的是 Sd.Kfz.139 型,第 2 连接收的是新型的 H 型。重建的第 39 装甲歼击营一直在突尼斯服役到最终投降。

在突尼斯海滨小镇拉古莱特(La Goulette) 行进的一队“黄鼠狼 III”自行反坦克炮。打头的一
辆是安装苏制 76.2mm 炮的 Sd.Kfz.139 型,后面都是安装 Pak 40 的 H 型
为了增进续航能力,这些“黄鼠狼 III”都背负了几个油料桶

第 90 装甲歼击营在和第 10 装甲师其他单位紧急赶往突尼斯桥头堡前,其第 1 连装备了 9 辆“黄鼠狼 III”(Sd.Kfz.139 型),第 2 连是 9 门 75mm 反坦克炮,第 3 连则是 8 门 20mm炮和原先空军的 2 具四联装 20mm 高炮。有资料称第 90 装甲歼击营装备过“黄鼠狼 II”,但是目前未找到可印证这一说法的切实资料。

投入突尼斯战场的“黄鼠狼 II”自行反坦克炮

投入突尼斯战场的“赫尔曼·戈林”师拥有大量的机械化装备,其中就包括所属第 1“赫尔曼·戈林”装甲掷弹兵团第 14 装甲歼击连的 9 辆“黄鼠狼 II”自行反坦克炮。由于战局紧急,这些车辆和人员是乘坐 Me 232 运输机来到非洲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第 334 步兵师所属的快速营。这个快速营相当于侦察部队和反坦克部队合并的产物,其第 1 和第 2 连是自行车连,第 4 连配备牵引式反坦克炮,而第 3 连则拥有 9 辆“黄鼠狼 I”自行反坦克炮。这种“黄鼠狼 I”采用缴获自法国军队的洛林 L37 底盘,安装一门 Pak 40 反坦克炮。

乘坐 Me 232 运输机到达北非的“黄鼠狼 I”自行反坦克炮。第 334 步兵师还有一个特殊之处
就是,其第 756 团是山地猎兵团。图中接机人员有些人穿戴是德军山地部队样式,因此可猜
测这辆车属于第 334 步兵师

二、投入突尼斯战役的意军装甲部队

(1)意军坦克部队

突尼斯战役爆发之时,正逢意大利陆军向北非调遣第 3 个装甲师——第 131“半人马座”装甲师。第 131 装甲师所属的第 31 坦克团下辖第 14、第 15 和第 17 中坦克营,均装备 M14/41坦克。为了应对突尼斯桥头堡的危急局面,该师决定将已经抵达的两批部队调往埃及,接应隆美尔撤退,尚未启程的第三批部队转而在突尼斯和比塞大登陆,帮助德军构建桥头堡。这些单位配属第 50 特别旅,在突尼斯多地和盟军先头部队发生冲突,并在 1942 年 11 月的一场战斗中赶跑了占领加夫萨的美军伞兵。 第 15 中坦克营在连续作战和缺乏维修保养的环境下,坦克数量连续减少。 1943 年 1 月底,第 15 中坦克营与从利比亚而来的“半人马座”装甲师主力会合。

一款描述“半人马座”装甲师战史的电脑游戏:《战场 2:半人马座》

“半人马座”装甲师以第 14、第 17 中坦克营以及第 5 神枪手步兵团等主力组成坎塔卢皮集团(Raggruppamento Cantaluppi),和隆美尔会合以后吸收了其他两个装甲师剩余的单位(第 13 中坦克营等),与追击的英军爆发多次装甲战以后,最终在 1943 年 1 月退入突尼斯境内。 随后,“半人马座”装甲师参与了卡塞林山口战役以及盖塔尔战役。在巴顿指挥的美国第 2 军发动“意大利人行动”以后,“半人马座”装甲师与实力远强于自己的美军展开了近两周时间激战。最终,他们成功地完成了防御任务,但是本师也由于高昂的损失最终撤销编制。“半人马座”装甲师剩余的坦克和人员配属第 10 装甲师及其他几个德军装甲师作战。 1943 年5 月 8 日,德意装甲部队在比塞大还有 5 辆 M14/41 坦克、 4 辆虎式坦克和 6 辆 75/18自行火炮,他们赢得了北非的最后一场装甲战的胜利。随后,“半人马座”师和便和在非洲的其他部队一样,彻底灰飞烟灭了。

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向前冲锋的“半人马座”装甲师 M14/41 坦克
美军正在检查一辆被遗弃的 M14/41 坦克

以下是突尼斯战役期间意军投入的坦克部队番号:

注:(1)按照当时意军装甲部队的编制,第 31 坦克团应当有 189 辆 M14/41 坦克,但是由于在船运过程中损失较大,再加上仓促投入战斗, 因此实际数量和编制有很大的差距。
(2)第 13 中坦克营原属于“白羊座”装甲师的第 132 坦克团,在阿拉曼之战后仅剩营部以及 10 辆坦克逃出。在参加突尼斯战役之前,该部番号可能已经被撤销。
(3)列出的坦克数目均为可用数字

在突尼斯的公路上行进的一队 M14/41 坦克

(2)意军装甲侦察部队

意军装甲部队专门的侦察单位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再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 1939 年和 1940年编制的意军装甲师内部没有任何侦察单位,因此获取战场情报的能力极其有限。在卷入非洲战场,并和德军一起作战以后,意军逐渐重视装甲师的火力和侦察能力,于是开始考虑为装甲师配备装甲侦察单位。 从 1941 年的意大利机动军直属装甲侦察集群(Raggruppamento esplorante del CAM),到 1942 年每个装甲师或摩托化师均配备一个营级规模的装甲侦察单位,再到 1942 年快结束的时候投入战场的团级装甲侦察单位。意军的装甲侦察部队逐渐步入正轨,并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正在突尼斯的一座城镇中行进的意军 AB41 装甲车

意军的装甲侦察部队简称R.E.Co(全称Raggruppamento/Reparto Esplorante Corazzato) ,在编制上与德军比较相近,不过也有很显著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德军的装甲侦察部队立足于快速部队(即后来的装甲部队),而意军的装甲侦察部队中骑兵占据有绝对优势的地位。位于皮内罗洛的皇家陆军骑兵学校,就是意军相当多装甲侦察单位的摇篮和组建地。 这些机械化的骑兵单位于 1941 年底开始逐步投入北非战场, 到了突尼斯战役,意军装甲侦察部队的规模到达了北非开战以来的最大规模。以下是是投入突尼斯战役的意军装甲侦察单位。

注:(1)原存在于意军战斗序列的第 5“诺瓦拉枪骑兵”团第 3 大队和第 8 神枪手步兵装甲营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损失惨重,他们将装备移交了其他单位,剩余的人员作为步兵继续参加战斗。
(2)第 13“蒙费拉托轻骑兵”团第 2 大队原先的名称为第 3 大队,在利比亚沙漠后方执行警戒和巡逻任务,和英军渗透进来的小部队曾经多次交火。由于其装备 IDE 装甲车数量不断减少,意军用第 3 大队剩余的装甲车、一部分机动炮兵和撒哈拉机动连合成了新的第 2 大队,并在突尼斯战役期间包括了第 1“尼斯骑兵”团第 1 补充连。

“尼斯骑兵”团第 3 大队和“蒙费拉托轻骑兵”团第 3 大队装备的 AB41 装甲车
第 15“洛迪轻骑兵”团的 AB41 装甲车

在编制上,意军和德军比较相似,但是区别也很明显。意军的装甲侦察部队是个通用的改称,具体单位根据装备称为装甲车大队(营)、坦克(营)等等。意军 1942 年投入的数个营级装甲侦察单位一般只装备一种战斗车辆,突尼斯战役幸存的几个单位也保持了这样的编制。而 1942 年 11 月才随着“半人马座”装甲师来到北非的第 15“洛迪轻骑兵”团编制就不太一样,以中队为单位装备不同车辆,各种武器搭配的效果更好。

意大利骑兵正在用手势呼叫别的车组,似乎是在指示方向

以下是投入突尼斯战场的意军装甲侦察单位的具体编制和装备情况。

由于意大利工业水平远不如德国,无力生产足够种类和数量的装甲战斗车辆,因此,意军装甲侦察部队所用的装备和德军同行有很大的差别。意军原先投入战场的单位往往只装备一种车辆,在发现不符合战场需求以后就从别的单位调集野战炮、高射炮等等加强他们的火力,并和摩托化的神枪手步兵营配合。以求得及时的步兵支援。第 15“洛迪轻骑兵”团是意军第一个团级的装甲侦察单位,除了以上装备以外,还配备有一个中队约 10 辆 47/32 自行火炮支援。在意大利本土,上级曾经命令为该团配备一个 75/18 自行火炮中队,但最终它没有得到。总的来说,意军装甲侦察部队的发展方向和德军相同,在满足侦察需要的基础上越来越强调火力,为侦察部队配备装有大口径火炮的车辆。

第 15“洛迪轻骑兵”团第 2 摩托车中队正行进在突尼斯的崇山峻岭间

不过,对于意军的装甲侦察单位来说,他们所需的装甲车的产量和性能显得十分尴尬。德军的 Sd.Kfz.221 系列和 Sd.Kfz.231 系列产量都成千上万,而意制的 AB40 及 AB41 产量非常低下,加起来仅有几百辆。这意味着意军的装甲侦察部队规模绝对无法与德国同行相比。在性能上,意制车辆主要受限于发动机的糟糕性能。 AB41 的公路速度高达 78km/h,越野速度 38km/h,和德军装甲车所差无几,甚至有部分性能有优越之处。但是有趣的是, AB 系列的发动机提供不了足够的推力,导致装甲车在爬坡和在地形复杂的地面上行进的时候非常吃力。 另外,AB 系列的重量更接近于德军的重装甲车 Sd.Kfz.231 系列,但是火力仅相当于德军轻装甲车 Sd.Kfz.221 系列。搭载 47mm 炮的 AB43 型装甲车直到 1944 年才投入生产。

正在遭受盟军空袭的第 15“洛迪轻骑兵”团的装甲车中队。为了防备来自空中的攻击,“洛迪
轻骑兵”团配备了一个高射炮中队,并多次伏击过盟军在中低空飞行的飞机
同样是为了避免遭到盟军空袭,一名意大利骑兵将他的 AB41 装甲车藏在了山洞里

以下是意军装甲侦察部队主要使用的作战车辆,并简略指出了其武器系统。

从意军装甲侦察部队的编制上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点,就是他们对于 L6/40 轻型坦克的定位就是侦察用坦克,以及为骑兵等快速机动的单位提供火力支援。以 L40 底盘为基础的 47/32自行火炮则常用于为侦察单位提供更强的反坦克能力。据估测,截止至 1943 年 5 月,意军总共向北非投入了 77 辆 L6/40 和 80 辆 47/32 自行火炮。

第 15“洛迪轻骑兵”团装备的 L6/40 坦克
第 15“洛迪轻骑兵”团自行火炮中队的 47/32 自行火炮

另外, AB 系列装甲车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改造型号,其中最常见的就是 AS42 沙漠远程侦察车。这种车将装甲车的炮塔拆除,并扩大了内部空间,并增设了许多放置油箱和水箱的隔架,但是没有装甲保护。这种车辆一般安装一台 8mm 重机枪和 20mm 机炮,配备撒哈拉机动连和阿迪蒂突击队等执行远程侦察等特殊任务的单位,和本文所需要讲述的不在同一范畴。

意军官兵正在 AS42 特种沙漠侦察车上商讨如何战斗
装备 AS42 的阿迪蒂突击队(很可能是第 103 沙漠远程侦察连)

(3)意军自行火炮(反坦克)部队

二战中,意军自行火炮的发展始于三十年代末期。随着欧洲各国关系日益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意大利陆军深感武器装备不足,急需制造一种安装在装甲车辆上的火炮以方便快速机动。西班牙内战期间,意大利人就试过用 CV33 坦克拖拽一门 37mm 反坦克炮,但是这限制了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之后想将 47/32 炮装上 L3 的底盘也没能够实现。

就在这时,德军在法国战役使用的三号突击炮的卓越表现引起了意大利人的注意。意大利陆军火炮服役测试部门(Servizio Tecnico Artiglieria)上校塞尔焦·贝尔莱塞(Sergio Berlese)和安萨尔多集团的技术人员合作,提出用意大利自己的 M13/40 坦克底盘搭载一门 M35 型75/18 火炮。 意陆军以副参谋长马里奥·罗阿塔(Mario Roatta)为首,对这种拥有前所未有的火力和防护力的产品大加赞赏,并要求相关部门开发配套的指挥坦克和运载弹药的车辆。

成型的自行火炮营一般包括 2 个连,每连 4 门 75/18 自行火炮和 1 辆 M41 指挥坦克。除此之外,自行火炮营营部配备 2 辆指挥坦克,另外有 2 辆 75/18 自行火炮和 1 辆指挥坦克作为预备车。配备 75/18 的自行火炮营于 1942 年 1 月 18 日抵达北非,不久后加入意军装甲师中的装甲炮兵团作战。由于意军坦克火力和装甲防护都很贫弱, 75/18 自行火炮经常作为中坚力量支援意军坦克作战。

在突尼斯的公路上前进的意军 75/18 自行火炮队列

大致同一时间,意军以 L6/40 轻型坦克为底盘安装一门 47/32 火炮的自行火炮也问世了。 47/32 自行火炮由安萨尔多集团设计制造,对 L6/40 坦克底盘做了一些改装使之能够搭载 47mm 反坦克炮。 47/32 投入使用的时间与 75/18 差不多,但是直到突尼斯战役才开始成建制出现在北非战场。 47/32 自行火炮一般用于为摩托化的步兵和装甲侦察部队提供快速的火力支援,意军的 1943 年型步兵师中也用一各装备大约二三十辆 47/32 自行火炮的营来替代原先的一个牵引式反坦克连。不过,由于 47/32 炮本身很快就在各国换装新式反坦克武器的大潮中过时,这款自行火炮的威力也极其有限。

意军纪录片中,在战斗中前进并观察敌情的 47/32 自行火炮

1943 年, 75/18 和 47/32 两种自行火炮的产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改变了作为支援的角色,摇身一变成为意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而突尼斯战役,就介于这两个使用阶段的过渡之中。意军在突尼斯投入了多个自行火炮单位,现统计如下:

注:一部分装备 47/32 的自行火炮营也叫作(自行)反坦克营,如第 101~104 营

一队 47/32 自行火炮正在突尼斯的荒原上行进

意军的 75/18 自行火炮营的命名初期从数字 1 开始,后来改变为从 551 依次后推。 第553 营和第 557 营原先都是隶属第 131“半人马座”装甲师的,但是这两个单位因为战局需要大部分先去了突尼斯桥头堡(例如第 557 自行火炮营配属第 50 旅,后又配合德军第 21 装甲师攻打法伊德山口(Faid Pass))。后来意军又增调了第 559 自行火炮营增援“半人马座”装甲师。 75/18 自行火炮几乎参加了“半人马座”师的所有战斗,从卡塞林山口到盖塔尔之战都有不错的表现。据资料记载, 1943 年 4 月初,“半人马座”师的 10 辆 75/18 自行火炮与德意军队约 30 辆坦克迎战英军优势装甲部队,两小时的激战过后,英军被击毁 28 辆坦克,而意军的自行火炮仅仅付出了 4 辆 75/18 的损失。截止到第 131“半人马座”装甲师在 4 月 7 日解
散,意军还有 26 辆 M14/41 坦克和 20 辆 75/18 自行火炮,它们跟随德军的装甲师在突尼斯战斗至最后一刻。

1943 年 3 月,加夫萨地域的坎塔卢皮集团所属的 75/18 自行火炮

47/32 自行火炮营主要用于为步兵师和装甲侦察部队提供快速机动的反坦克火力,其番号和所属师保持一致, 例如第 1 自行火炮营就是隶属于第 1“苏佩尔加”步兵师。番号 101~104的反坦克营可能是隶属意军的摩托化师,也可能是独立的单位。不过,在突尼斯参战的 47/32自行火炮大多是从突尼斯和比塞大登陆的,第 101、第 136 自行火炮营都配属了突尼斯桥头堡南侧的第 1“苏佩尔加”步兵师。第 136 自行火炮营按照番号应当属于第 136“法西斯青年”装甲师,但是在作者找到的资料中,它是和“半人马座”装甲师一起行动的。

为了防备盟军的空袭,意军需要在 47/32 自行火炮车身上盖上伪装的植被
在突尼斯被击毁的意军 75/18 自行火炮,有趣的是车组没采用标准的色块加白色条纹标识,
而是直接用数字表示了
正在通过一个山口的意军 47/32 自行火炮,具体单位不详
47/32 自行火炮在崎岖不平的山地环境中前进

发表回复